摘要: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位特别的讲解员,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极具特色的解读,让千年碑石“开口唱歌”,凭借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身的才华,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大众。他就是陕西省第十届“陕西好青年”、2024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白雪松。 凭借出色的文笔,他大学毕
背稿不如讲故事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位特别的讲解员,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极具特色的解读,让千年碑石“开口唱歌”,凭借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身的才华,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大众。他就是陕西省第十届“陕西好青年”、2024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白雪松。 凭借出色的文笔,他大学毕业后曾做过两年的网络签约作家,机缘巧合下,一则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招聘启事闯入他的视野:“要求身高1.72米以上,年龄27岁以下,热爱历史文化……”他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吗?”尽管毫无讲解经验,但他带着对历史的热情投出简历,于是,和碑林相差整整900岁的白雪松来到碑林博物馆,成为一名讲解员,自此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他深知讲解员的挑战不小,固定解说词的背诵并不在话下,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并非所有游客都愿意耐着性子听完千篇一律的开场白,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随既定解说词游览。于是,他开始尝试为不同游客“量身定制”讲解方案,“有结婚的游客,就从相关的碑文延伸到自古以来的婚嫁习俗,有上小学的孩子,就讲课本里出现过的配图。”白雪松说,“游客感兴趣,他们看着你的眼睛就会亮亮的。”
白雪松告诉记者:“背稿不如讲故事。”这种灵活应变让他的讲解场场爆满。游客们常常评价:“通过白雪松老师的讲述,我好像能感觉到碑上刻画的故事就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2020年,不熟悉直播软件,连朋友圈都很少发的白雪松接到了一个直播任务,起初条件简陋,白雪松只用一部手机、一台平板电脑,在自家书房开启了首场直播。可这反而让他突破了场馆的局限,将更多延伸内容用平板电脑展示,凭借自身的知识积累,首场直播就吸引了40万人观看,硬是把“冰冷的”文物讲出了热度。
此后一年半,他先后做了近100期直播,每场筹备短则两三天,长则一周。白雪松告诉记者:“在直播过程中我要应对网友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因此必须准备充分。”哪怕曾尝试与专业团队合作,但文案风格的差异还是让他决定亲自操刀。白雪松笑着说:“也感谢自己的两年网络签约作家经历,让自己写稿子这件事变得并不太困难,所有的经历都对我是一种帮助。”
白雪松直言自己就像一个AI模型——通过海量阅读积累“数据”,再针对不同场景输出个性化内容,不断优化成长。他坦言,这份工作远比想象中孤独:“节假日游客阖家游玩时,恰是讲解员最忙碌的时刻。但看到父母带着孩子认真记笔记,我就觉得值了。几千年前的人写下这些文字,不就是为了被看见、被传承吗?”
白雪松始终认为,讲解员这个群体就像一座桥梁,肩负着链接古今,传承历史的重任。正因古代有记载的人,才有如今丰富的史书、碑文,历经几千年,这些文字依旧能被读懂,而他们作为讲解员,便是把曾经书写下来的历史故事与文化解读出来,代代相传。
白雪松在每段经历里不断成长,以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下,让更多人领略到历史的魅力。未来,他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发光发热,与讲解员这一群体一起,成为文化传承路上坚实的“桥梁”。
来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