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线程+英伟达+存储芯片,这些公司深度布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4:58 1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半导体行业早已不是简单的“芯片制造”概念,而是成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心脏”。其中,GPU(图形处理器)与存储芯片两大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也成为摩尔线程、英伟达等企业深度布局的核心战场。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半导体行业早已不是简单的“芯片制造”概念,而是成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心脏”。其中,GPU(图形处理器)与存储芯片两大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也成为摩尔线程、英伟达等企业深度布局的核心战场。

从需求端看,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是最大推手。训练大模型、运行AI应用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而GPU凭借并行计算优势,成为AI算力的“黄金载体”。据Gartner数据,2024年全球AI服务器GPU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45%。与此同时,云计算的扩张也让数据中心对GPU的采购量持续攀升,英伟达CEO黄仁勋曾直言:“每一个数据中心都将成为AI数据中心,而GPU是其核心。”

存储芯片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小觑。从智能手机的存储扩容,到AI服务器的海量数据存储,存储芯片是“数据洪流”的“蓄水池”。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在2024年因行业周期调整降至约1200亿美元,但随着AI、汽车电子等需求复苏,TrendForce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反弹至1500亿美元,其中高容量、高速率的存储产品(如DDR5、3D NAND)成为增长主力。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摩尔线程(国产GPU新锐)、英伟达(全球GPU霸主)与存储芯片产业链的深度布局,才显得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与国产替代浪潮的微观缩影。

(1)英伟达:GPU霸权背后的“甜蜜与烦恼”

提到GPU,英伟达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截至2025年Q2,其在全球数据中心GPU市场的份额高达84%,在AI训练芯片领域更是形成“垄断性优势”。以其旗舰产品H100为例,单卡算力达到4PetaFLOPS,是上一代A100的3倍,而全球超90%的AI大模型训练任务都依赖英伟达的GPU集群。

财报数据显示,2025财年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突破600亿美元,同比增长58%,成为其第一大营收支柱。但“树大招风”,英伟达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的持续加码,迫使国内企业加速“去英伟达化”;二是AMD、英特尔等对手在GPU领域的奋起直追,试图在细分市场分一杯羹。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的霸权地位也间接推动了存储芯片的需求爆发。一台搭载数千块H100的AI服务器,需要配套PB级的高速存储芯片,这让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存储巨头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国内存储企业看到了机会。

(2)摩尔线程:国产GPU的“破局者”,能否在夹缝中崛起?

在英伟达的强势笼罩下,国内GPU企业摩尔线程的出现,被赋予了“国产替代希望”的标签。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由前英伟达中国区负责人张建中创立,其技术路线直接对标英伟达的CUDA生态,推出了“春晓”系列GPU芯片,覆盖从消费级到数据中心级的全场景需求。

2025年3月,摩尔线程宣布完成D轮融资,估值突破200亿元,投资方包括国家队基金、产业资本等。其最新发布的MTT S900数据中心GPU,在国内某互联网大厂的AI推理测试中,性能达到英伟达T4的80%,而功耗仅为其70%,这一成绩让市场看到了国产GPU的实用性突破。

但摩尔线程的挑战同样艰巨:一方面,要在技术上追赶英伟达数十年的积累,尤其是在软件生态(如通用计算框架)上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在商业化上打开市场,目前其主要客户集中在政务、能源等国产替代刚需领域,进入互联网大厂的核心AI集群仍需时间。

不过,随着国内“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以及AI算力国产化的政策导向,摩尔线程这类企业的成长空间被持续打开。据国内半导体咨询机构测算,2025年国内自主GPU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60%。

(3)存储芯片:周期轮回中的“危”与“机”

存储芯片行业素有“周期之王”的称号,其价格与供需关系的波动堪称半导体行业的“晴雨表”。2024年,因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行业产能过剩,存储芯片价格一度下跌超30%,三星、美光等巨头纷纷缩减产能。

但转机在2025年出现:AI服务器对高容量DRAM(如DDR5)和高速NAND(如PCIe 5.0 SSD)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据TrendForce数据,2025年Q2全球DRAM价格环比上涨12%,NAND价格环比上涨8%,行业正式进入上行周期。

国内存储企业也在这一轮周期中崭露头角。以长江存储为例,其3D NAND技术已迭代至第三代,良率提升至90%以上,在国内智能手机存储市场的份额突破25%,并开始向数据中心客户批量供货。另一国产存储龙头兆易创新,其NOR Flash产品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市占率已跻身全球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存储芯片的周期反转与GPU需求的爆发形成了“共振”——AI服务器既需要强大的GPU算力,也需要海量的存储芯片支撑,这让整个产业链的投资逻辑更加清晰。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摩尔线程、英伟达与存储芯片的深度布局,绝非遥不可及的行业新闻,而是与投资收益、产业趋势紧密关联的“信号”。

(1)产业链上下游的“掘金机会”

GPU供应链:摩尔线程的崛起,将带动国内GPU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的发展。例如,设计端的景嘉微、制造端的中芯国际、封测端的长电科技等企业,都可能成为产业链受益标的。

存储芯片链:长江存储的国产替代进程,让设备端的北方华创、材料端的江化微、封测端的通富微电等企业获得订单增量。此外,存储控制芯片企业澜起科技,也在DDR5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英伟达生态链:尽管英伟达面临出口限制,但其在全球的生态地位仍在,国内涉及AI服务器集成、英伟达芯片分销的企业(如中科曙光、神州数码),短期仍能受益于AI算力需求的增长。

(2)周期与成长的“双重逻辑”

存储芯片的周期反转属于周期性机会,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行业库存、价格、产能的变化,在周期上行初期布局,上行末期离场;而GPU尤其是国产GPU的发展属于成长性机会,需要跟踪企业技术突破、客户拓展、生态建设的进展,长期持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以2025年的市场表现为例,存储芯片板块的兆易创新,因行业周期反转,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而GPU概念的景嘉微,因国产替代逻辑,股价年内涨幅超60%。这两种不同的投资逻辑,都在市场中得到了验证。

(3)风险与挑战:警惕“伪概念”与“周期陷阱”

半导体行业的高壁垒与强周期,也意味着高风险。投资者需警惕两类陷阱:一是“伪国产替代”概念,部分企业仅蹭热点,缺乏核心技术与订单支撑;二是存储周期的“二次探底”风险,若全球需求复苏不及预期,价格可能再度下跌。

此外,地缘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英伟达的出口限制可能进一步升级,这会对国内依赖其芯片的AI企业造成冲击,也会倒逼国产GPU的加速替代——这种“危”与“机”的转换,需要投资者保持敏锐的判断。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巨头的布局,和我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摩尔线程、英伟达与存储芯片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在重塑投资的“赚钱逻辑”。

从生活层面看,GPU算力的提升让AI应用更加“接地气”——你手机里的智能语音助手、短视频APP的AI特效、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都依赖GPU的算力支撑;存储芯片的升级则让你的手机存储更大、读写更快,下载一部4K电影只需几秒,拍照上千张也不用担心空间不足。

从投资层面看,半导体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让普通投资者有了分享技术红利的机会。你可以通过定投半导体ETF(如科创50ETF)参与行业整体增长,也可以深入研究产业链个股,挖掘具备“国产替代+技术壁垒”的优质企业。但切记,半导体行业波动大,盲目追高不可取,需要结合行业周期、企业基本面做理性决策。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