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么地步,才算达到乡村振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5:23 1

摘要: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及的生活实景,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诠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了这一战略的宏伟目标:到2027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035年实现决定性突破,让乡村成为粮食安全的根基、生态宜居的家园、文化传承的

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及的生活实景,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诠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了这一战略的宏伟目标:到2027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035年实现决定性突破,让乡村成为粮食安全的根基、生态宜居的家园、文化传承的载体、共同富裕的样板。这幅蓝图的实现,终将体现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的全方位跃升中。

产业兴旺是振兴之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振兴的首要标志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耕作,而是全链条升级的现代农业体系。在粮食安全领域,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17.5亿亩播种面积筑牢根基,高标准农田里的智能化灌溉、无人机植保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端得稳固 。特色产业则让乡村经济焕发活力:陕西袁家村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品牌,汇聚200多种特色美食与30多项非遗项目,通过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模式,年旅游收入突破12亿元;河南汝阳县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乡村合伙人”模式,15个村庄一年创收超700万元;90后村支书带领曹店村种出“金西兰花”,让村集体经济从零散种植跃升至170万元。这些实践印证了产业振兴的真谛——让农业有收益,让农民有奔头,让农村留得住人。

生态宜居是振兴之韵,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理想的乡村应当是“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画卷,更是基础设施完备的宜居空间。在生态治理上,“厕所革命”改出卫生新风尚,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让村容整洁如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守护着绿水青山 。在基础设施上,1.5万亿元农村公路投资正破解“会车难、运输难、安全差”的痛点,60%资金用于中西部窄路拓宽,5%建设产业旅游路,让“四好农村路”串联起城乡脉络。如今的乡村,既有保留完整的乡土风貌,又有便捷的供水供电、高速的网络通信,更有与城镇趋同的养老、医疗服务,实现了“留住乡愁”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乡风文明是振兴之魂,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这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得到充分传承,皮影戏、秦腔等非遗项目在保护中焕发新生,遵规守约、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融入日常。袁家村通过复原民俗文化让游客“一夜梦回长安”,曹店村以村庄涂鸦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这些实践让乡村文化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时代活力。同时,乡村教育的提升让知识照亮希望,文化礼堂里的技能培训、农家书屋里的精神滋养,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最美的底色 。

治理有效是振兴之盾,让善治成为乡村发展的保障。有效的治理是乡村稳定发展的基石,核心在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愈发凸显:90后村支书带领曹店村从“班子散、矛盾多”变身“团结奋斗的西兰花特色村”,汝阳县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引进229个项目,印证了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如今的乡村,“积分制”“村民议事会”让自治更高效,法律顾问进村入户让法治更普及,德治教化让乡村更和谐,三者融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善治局面 。

生活富裕是振兴之果,让农民共享发展的红利。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体现在收入的持续增长上:通过股份合作制,袁家村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通过产业带动,汝阳县187名乡村合伙人共享发展收益;通过精准帮扶,脱贫地区建立起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更体现在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上,“人地钱挂钩”政策让进城落户农民权益有保障,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资源。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收入差距”到“共同富裕”,农民的幸福感在衣食住行的改善中愈发真切。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久久为功的实践。从《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顶层设计,到袁家村、曹店村的基层探索;从1.5万亿元基建投资的硬核支撑,到“五大振兴”的协同推进,这幅宏伟蓝图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当每一寸田野都丰产丰收,每一个村庄都宜居宜业,每一位农民都富足安乐,乡村振兴便真正抵达了理想的彼岸,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根基。

来源:欢快暖阳V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