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精准测算,2025年寒露的具体时刻为,公历10月8日18时12分,从传统计时角度属于典型的“下午寒露”。
上午寒露,大雪封门;下午寒露,单衣过冬”,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藏着古人,
观天察时的智慧。随着秋意渐浓,不少人开始关心:今年寒露到底啥时候来?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气候密码?
从天文定义来看,寒露,是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的节气节点,通常落在公历10月7日至9日之间。
根据精准测算,2025年寒露的具体时刻为,公历10月8日18时12分,从传统计时角度属于典型的“下午寒露”。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首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的到来标志着,气候从凉爽向寒冷转折,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载:“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露水比白露更凉,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 。
古人为何会将寒露时辰,与冬季冷暖挂钩?这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
气象学家解释,若寒露在上午到来,往往意味着北方冷空气,提前南下且势力强劲,这种大气环流特征,很可能延续至冬季,导致严寒提前降临,即“大雪封门”的预判;
而下午寒露,则表明冷空气活动较弱,秋季气温回落缓慢,冬季大概率,相对温暖,便有了“单衣过冬”的说法。
现代气象数据,也为这一经验,提供了部分佐证。中国气象局,对1951-2020年数据的回溯分析显示,“上午寒露”年份中,冬季偏冷的概率达68%。
1957年北京寒露,出现于凌晨,气温骤降至-1℃,当年冬季华北便遭遇持续低温;2014年上海寒露在午后到来,气温仍达28℃,随后果然迎来暖冬。
不过这种关联,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在黄淮海平原准确率可达75%,而长江以南,受海洋调节,准确率仅55%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寒露不仅关乎气候预测,更与农事活动紧密相关。此时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播种黄金期,江南水乡,则进入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阶段。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正是农忙景象的生动写照 。
若遭遇“上午寒露”带来的提前降温,北方可能出现早霜,南方则易受“寒露风”侵袭,都会影响作物收成 。
结合今年18时12分的“下午寒露”时辰,按农谚经验,预示冬季可能相对温暖。
但需提醒的是,近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寒露平均气温上升1.2℃。
“下午寒露”现象增多,虽传统关联未完全打破,仍需以实时气象预报为准。
寒露过后,全国大部日均气温,降至16℃以下,“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无论冬季冷暖,此时都该备好,保暖衣物了。
来源:小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