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产现场,当别人面对缺陷束手无策时,我的秘密武器总能让问题迎刃而解——一支白板笔和一块巴掌大的白板。这看似简单的组合,却藏着破解工艺难题的独特密码。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宝武劳模工匠代有人出
他们是否都有成长成才
善作善成的“利器”?
我们找来几位优秀代表
探寻他们寻常工作中
不寻常的随身“法宝”
“笔”下生花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宝钢股份上海宝钢汽车板热镀锌操作技能大师朱炜
在生产现场,当别人面对缺陷束手无策时,我的秘密武器总能让问题迎刃而解——一支白板笔和一块巴掌大的白板。这看似简单的组合,却藏着破解工艺难题的独特密码。
记得那次锌渣小亮点缺陷攻关,产线上人人紧盯电脑数据,我却用白板笔将锌锅辊系一笔一划勾勒出来。
红色曲线记录锌渣流向,蓝色箭头标注工艺参数,黑色圆圈标记关键控制点。随着白板渐渐被填满,问题的脉络竟神奇地清晰起来:原来锌渣小亮点与锌锅辊位置改变暗合。
这种"可视化思考"的方式,让抽象的数据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图形,每次擦拭重画,都是思维的一次提纯。
如今,这块布满岁月痕迹的白板已成为车间的"问题解码器"。当新人好奇这个组合的“神力”,我总会说:“有时最朴素的工具反而能直指本质。”那些在白板上反复推演的思路,正如热镀工艺本身:千锤百炼,方能成就完美锌花。
一“表”人才
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马钢能源环保部电气点检技能大师袁军芳
在马钢,熟悉袁军芳的都知道,他随身的笔记本中始终有一张《TRIZ矛盾矩阵表》。每当同事们解决问题陷入僵局时,他都会拿出《TRIZ矛盾矩阵表》说:“发现矛盾是钥匙,解决方案就藏在表中”。
长期的一线工作中, 他已经把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融入到思想深处,每当遇到工作上的难题,都会拿起《TRIZ矛盾矩阵表》写写画画,如同将军上战场前的行军布阵。
一次针对电压暂降的事故处理过程中,袁军芳通过分析发现其中的技术矛盾,在《TRIZ矛盾矩阵表》提出的发明原理启发下设计出故障快速切除方案,方案应用在全国第一条大H型钢产线的同时,也成功解决了行业共性难题。
如今,袁军芳的笔记本中已经拥有自己的矛盾解决方案库,他还通过了MATRIZ认证,成为全球第150位4级专家。
“尺”有所长
太钢特级劳动模范、太钢不锈冷轧厂纵切机组班组长徐明
每天,现场刚生产完一卷钢卷,都会看到徐明来到圆盘剪设备前,伸手在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法宝”——一把塞尺。
他选择印有刻度的尺片,向着两个圆盘剪剪刃缝隙塞进去。校准了两侧的剪刃间隙后,又在口袋里拿出了一块油磨石,一手转动着剪刃,一手熟练地打磨修复着剪刃的刃口。
要保证设备精度,就要时时了解剪刃刃口的工作状态,及时修复或更换剪刃,这是他工作18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他保持剪切质量稳定的利器,从而减少剪刃消耗,提高剪切精度。
“三”位一体
新余市劳模、新钢集团维检中心建安工程部施工员赖慧明
赖慧明总带着三件工作“法宝”:一把银色焊缝检验尺、一本磨出毛边的笔记本,还有那副不离身的眼镜。
每日午后斜阳穿透厂房屋顶的瞬间,是他的“质检黄金时刻”。“自然光是最好的放大镜。”他轻推眼镜,将检验尺贴向焊缝。45度斜射的光线中,发丝般的裂纹在尺面刻度间纤毫毕现,笔记本上随即落下精准数据。这把检验尺,30年间化解上千次质量危机,尺身上的磨损纹路恰似工匠精神的年轮。那副近视眼镜,或许再普通不过,但在赖慧明的工作里,意义非凡。它辅助聚焦光线,更精准地查看焊缝细节。“有人笑我老派,但钢铁质量经不起半点‘模糊’。”
翻开那本写满奇异符号的笔记,每一页都是他与毫厘误差较量的战书。当数字化工控屏亮起时,这道执着追光的身影,始终是质量长城最鲜活的注脚。
英雄“本”色
湖北省劳模、武钢集团武钢绿城焊接试验员郭忠涛
在焊接工作里,我的“神秘武器”是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它虽不起眼,却意义非凡。
这个本子源于我与全国冶金行业技术状元涂树平共事十多年的深刻交集。他留下的这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焊接工艺参数与质量的关联。受他的影响,我也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碰上焊接难题,我会把问题、思路及可能的解决办法都写在上面,反复钻研。它就像我的工作智囊,帮我积累经验、攻克难关,让我在焊接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几十年来,小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每一页都刻画着进步与坚持。
一锤定“音”
全国劳模、中南钢铁中南股份炼铁厂机械技术区域师陈科
陈科26年来一直扎根现场,从事设备点检、维修、技术改造工作。他喜欢钻研技术、攻克设备难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机械设备故障分析、状态诊断和创新改造能力卓越。
每天去现场巡检,他总是背着工具包,手上拿着手电筒和听音棒。在检查电动机和减速机的时候,用听音棒听轴承和齿轮工作的声音,判断运行状态,并用测温仪测量设备温度,以便提前发现隐患。工具包里还有手锤、扳手和小刀等工具,方便巡检设备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
事不过“三”
全国劳模、宝武资源武钢资源程潮矿设备专检首席操作吴新武
在程潮矿,吴新武被誉为电气故障的“终结者”和设备攻关的“智多星”。他不仅凭借过硬的技术屡次化解生产难题,更以独特的工作习惯和随身携带的“三件神器”成为工友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试电笔如同他的“探案助手”,根据头脑牢记的图纸框架能快速定位故障点;万能信号仪像敏锐的“侦察兵”,精准捕捉控制系统中异常状况;笔记本电脑是设备复杂故障的“终结者”,里面装着各种软件和控制系统程序。这是他的移动工作站,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调试编程或优化控制程序。
此外,吴新武还利用晚上停产检修时间,泡在创新工作室里,将日常遇到的设备疑难故障和员工反映的问题复盘,再转化为编程灵感,并进行程序改进升级预演。
有“本”有原
全国劳动模范、宝武特冶锻造厂压机首席操作杨磊:
在杨磊38年的锻造专业生涯里,有个从不离身的“神秘伙伴”—— 笔记本。这些泛黄的笔记本,是从他入厂起便开始记录的,有的沾上了油污、有的纸张已微微卷起,还有的已稍有残破。
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锻造参数、问题剖析和工艺心得。每次遇到难题或是试验新工艺,他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它们,在过往经验与当下实践间寻找灵感碰撞。
在徒弟眼中,杨磊总是对锻造参数了然于胸、问题难点一一突破。他们问他是怎么做到总结那么多先进操作法、专利的?杨磊笑谈:这都归功于笔记本。有了这样的“本”事,相信离“通关”也就不远了。
自成一“派”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宝投资欧冶金服金融科技事业部总经理陆宇峰
在日常管理中,陆宇峰始终坚持“创新不离需求”的理念。面对行业技术热潮,他常告诫团队:“把技术绑在产业链需求上,创新才不生锈”。
为践行这一原则,他利用随身携带的PAD,随时随地接收前沿信息、记录创新灵感和客户需求。
同时,他定期组织跨部门头脑风暴,鼓励成员畅所欲言,从客户痛点、产业场景等角度逆向推演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要求团队围绕“技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成本与收益是否匹配”等维度反复论证,避免盲目追逐热点。
这些工作习惯不仅帮助团队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多个场景应用“零突破”,更让技术创新始终紧扣实体需求,推动平台服务规模累计突破万亿元。
“时”不我待
上海市劳模、宝地资产园区通勤事业部党务总监兼机关党支部书记孙林峰
曾经的车辆维修技术带头人,现在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孙林峰手头那把校准发动机正时的扭矩扳手,变成了心中规范党务工作的标尺。
在转岗四年间,他把机械专业对精度的执着转化为"三时"工作法:定时梳理进度、限时办结事项、准时反馈结果,让抽象的组织要求化作可量化的行动坐标。
针对党员发展流程繁琐易错的特点,他制作了"进度罗盘"可视化看板,将6大阶段28个环节标注精确时间节点。
每周四上午固定核对各支部近期工作开展进度。接收巡察整改任务时,按汽车总装工序分解出"四轮驱动"推进表,提前15天完成21项整改任务……
有人问他“党务工作何必卡分掐秒”,他转述当年荣获劳模时的师傅寄语:“守时不仅是纪律,更是对组织、对同志的郑重承诺。”
望闻问切
宝武工匠、宝武智维宝钢机械厂首席数控机床技师董黎和
失败是成功之母。“聆听、观察”难点产品失败细节过程,是我常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在破解九镍钢高精度U型坡口的挑战中,我悉心聆听同事此前的加工方法,细致观察作业流程与设备细节,为难点突破奠定了基础。
这种习惯让我在解决问题时总能独具慧眼,找出问题关键。同时,汲取过往经验教训,将有益方法融入创新的“浮动式”加工路径。
我带领团队完成了用简易设备对高难度产品的加工,实现了个人与团队在积累与锤炼中的不断成长,更助力企业赢得客户的赞誉。
万丈高楼平地起
劳模养成非朝夕
所谓利器或秘籍
不过敬业和磨砺
致敬每一位
砥砺奋进的宝武人
供稿:太钢柴巍,宝武资源吴新武、陈琰莉,宝武特冶钱杰,华宝投资柏云
出品:宝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大史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