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具有关键作用。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社会整合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凝聚人心、规范行为、传承价值等重要功能。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独特的地理环境
杜建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具有关键作用。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社会整合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凝聚人心、规范行为、传承价值等重要功能。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独到的文化资源和特有的文化价值既赋予了基层治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直以来,青海始终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文化“软实力”逐渐转化成为了治理“硬支撑”
基层社会治理中文化建设价值导向效果明显。青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文化墙、文化场馆建设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等形式,将其融入基层文化建设各个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和弘扬,成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思想武器,使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行为和观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遵循。同时,青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注重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赋予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活动产生的凝聚力逐渐增强,助推基层社会形成公序良俗。
基层社会治理中文化活动的凝聚力量逐渐增强。青海通过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民俗表演、体育比赛、知识讲座、科普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以文化为桥梁,为群众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增强了基层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青海将文化与乡情民俗有效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宣传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矛盾调解相结合,以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文明观念、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社会治理中文化阵地的载体建设明显提升。青海不断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不断健全,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文化活动场所,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同时,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图文、视频、直播等文化传播创新方式,将文化内容更广泛、更迅捷地传播给群众,扩大了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度,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基层社会治理中典型示范的标杆引领作用突出。近年来青海涌现出的一批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成功典型案例,多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文化供给、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移风易俗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形成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治理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青海发挥榜样作用,注重选树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弘扬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社会风尚,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有序发展。
新形势下,必须更加精准把握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核心功能和独特优势,以高质量文化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夯基、固本、铸魂提供坚实支撑
阵地筑基,让文化资源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资源供给。根据地域特色和文化优势,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新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体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丰富形式,让文化活动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凝聚力。开展文化主题服务活动,增强居民互动和社区凝聚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扩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逐步提高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在文化活动中注重融入公民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内容,并与传统道德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创新性整合,结合农牧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传递给群众,增强文化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
机制保障,让文化模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效能。加强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在社区、农村等建设党建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展示党的历史、政策以及青海地方党建成果等内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带头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将文化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同时,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中,推广“党建+文化+德治”“自治+法治+德治+文化”等“文化+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培育引入,让人才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吸引文化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充实基层文化建设队伍,提高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水平。建设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基层文化创作基地,改善工作条件;制定本土文化人才、基层文化人才系统培训计划,应包括文化艺术专业知识、文化活动组织策划、文化数字化应用等多方面内容,通过业务辅导、艺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培养一批懂文化、会管理、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
传承保护,让文化阵地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对传统技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给予支持。引导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传统技艺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注重载体建设,加强青海本土文化教育,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开展传统文化展演,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发挥社区作用,在社区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民俗展览等活动,邀请文化专家和民间艺人向居民传授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