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惊呼“原来我嗑的CP全是亲戚”,有人哀嚎“看吻戏像在翻同学录”。
“内娱所有生花都亲过嘴”——热搜一挂,评论区瞬间炸锅。
有人惊呼“原来我嗑的CP全是亲戚”,有人哀嚎“看吻戏像在翻同学录”。
短短两行字,把追剧人的尴尬、好奇、一点点被剧透的愤怒全勾出来了。
先说最直观的冲击:一张图,把二十来个当红演员串成一张“接吻地铁图”。
从许凯到白鹿,拐个弯又到虞书欣,再绕回王鹤棣,线路比上海地铁还密。
追剧党一边存图一边嘀咕:原来我熬夜嗑的糖,全是同一批人发的。
为什么偏偏是他们?
答案简单粗暴:平台要流量,片方要热度,演员要曝光。
于是“顶流+顶流”成了最保险的排列组合。
白鹿三年播了五部女主戏,搭的全是热搜常客;王鹤棣刚红,立刻被塞进两部古偶,对手还是自带话题的95花。
资源像被磁铁吸住,全往同一撮人身上砸,吻戏自然成了“固定流程”。
可吻戏一多,味道就变了。
以前看到男女主亲上去,弹幕一片“啊啊啊”;现在满屏“又是你俩?
”“嘴都磨出茧子了吧”。
观众不是不爱看亲亲,是受不了复制粘贴。
一样的慢镜头、一样的旋转、一样的BGM,连口红色号都不换,谁不腻?
有编剧私下吐槽:平台给剧本打回票的理由经常是“感情线不够爆,加两场吻戏”。
于是编剧连夜加戏,吻完卧室吻雨夜,吻完雨夜吻雪地,剧情像被按了快进键,感情却原地踏步。
演员也苦。
拍《苍兰诀》时,王鹤棣和虞书欣一场水下吻戏NG了二十多次,嘴唇泡到发白;许凯更惨,一年亲了五部戏,被粉丝做成“吻戏混剪”,弹幕飘过“许凯的嘴,2023年最忙打工人”。
好笑归好笑,背后全是职业消耗。
有场戏需要白鹿主动扑上去,她提前嚼了三片薄荷口香糖,还是挡不住尴尬——对手演员前一天刚和她闺蜜拍完同款镜头,现场像大型社死现场。
更微妙的是“熟人尴尬症”。
观众看剧代入的是角色,演员演着演着却容易串戏。
田曦薇在直播里被问“和白敬亭亲完又和王鹤棣亲是什么感受”,小姑娘憋了半天憋出一句:“就当换了个发型。
”全场爆笑,但细想全是无奈。
演员也是打工人,今天和A演情侣,明天和B演夫妻,感情还没酝酿完,下一场通告单已经塞手里。
久而久之,吻戏成了“技术工种”:角度怎么找、借位怎么藏、呼吸怎么配合,比心动先学会的,是肌肉记忆。
当然,行业也在偷偷打补丁。
现在拍吻戏前,剧组会发“亲密戏告知书”,写清接触部位、拍摄时长,演员可以带家属、带助理、带任何能缓解尴尬的人。
有导演干脆用替身,只拍远景,近景靠借位,观众骂“工业糖精”,片方回一句“保护演员”。
两边拉扯,成了新潜规则。
最魔幻的是社交媒体的二次创作。
网友把吻戏剪成“换乘恋爱”视频,配上《爱情转移》的BGM,点赞破百万。
有人嗑生嗑死,有人骂“内娱乱成一锅粥”。
数据狂欢里,演员成了NPC,吻戏成了通关道具,唯独没人记得剧情讲了什么。
有制片人说漏嘴:“热搜能挂三天,ROI就回本了。
”原来观众的情绪,早被算进了KPI。
说到底,不是吻戏太多,是故事太少。
观众想看的从来不是“亲了几次”,而是“为什么亲”。
如果角色像活人,一场对视就能心跳加速;如果感情像工业糖精,亲到缺氧也只剩尴尬。
下次再看到“全员吻戏图”,不妨想想:到底是演员在亲,还是套路在亲?
评论区留给你们:哪场吻戏让你真香,哪场让你直接出戏?
来源:草地放筝的童趣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