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舰载无人机,不少人会先想到美国的X-47B,当时在2014年它在航母上完成弹射测试时,那充满未来感的设计确实很特殊。
文 | 小城幻想家
编辑 | 小城幻想家
提到舰载无人机,不少人会先想到美国的X-47B,当时在2014年它在航母上完成弹射测试时,那充满未来感的设计确实很特殊。
可如今再回望,X-47B早已被送进博物馆,美国后续研发的MQ-25“黄貂鱼”更是大幅“缩水”,从预想中的“先进攻击平台”退化成了只能承担空中加油任务的辅助机型。
至于英国、土耳其、韩国等国,折腾许久也只实现了800公斤到2吨级小型螺旋桨无人机的甲板起降,这类机型不仅载荷有限,连基础的隐身能力都不具备,实战价值大打折扣。
可以说现在确实很需要一款“能隐身、能远程打击、还能量产列装”的大型舰载无人机,而怎么堵上这个关键缺口,中国已经有了答案。
在9月27日,央视的一档军事分析节目里,专家解读未来舰载无人机发展趋势的时候,画面中穿插的资料图突然给出了明确信号:一行清晰的注释正式标注出这款装备的身份,那就是攻击-21。
这意味着,我国这款全球首型量产版飞翼布局舰载无人机,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让中国在航母舰载机领域,又一次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
不过攻击-21的“露脸”早有伏笔,去年93阅兵式上的无人机方队就藏着关键细节,当时伴随着激昂的《无人智胜进行曲》,5型7种无人机整齐列队通过天安门。
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被方阵后方4架造型新颖的无人僚机吸引,反倒没太在意打头阵的攻击-2无人机,以及紧随其后的“疑似攻击-11”无人机。
可眼尖的军迷很快发现了不对劲:这架“攻击-11”的机翼根部有一道明显缝隙,看起来像是折叠机翼的衔接处。
可空军列装的攻击-11本就是大型查打一体无人机,其翼展尺寸完全适配战斗机机库宽度,根本不需要折叠设计,所以这唯一的解释就是,它绝非普通的攻击-11,而是专门为舰载场景优化改进的新型号。
而且关于它的正式型号更是众说纷纭,不过有网友放大阅兵画面,看清机身侧面的低可视度编号就是“21”,这就意味着这很可能就是全新研发的攻击-21。
时隔半个多月后,央视的节目终于给出了“实锤”,专家解读时的资料图注释直接敲定“攻击-21”,算是官方正式为这款舰载无人机正了名。
更值得关注的是,能登上阅兵场这样的重要场合,说明攻击-21早已不是停留在图纸或测试阶段的装备,而是进入定型现役状态。
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同样是飞翼布局舰载无人机,美国X-47B早十几年就完成了上舰测试,但是攻击-21或许还是处于领先位置。
因为X-47B从头到尾都只是一款技术验证机,始终没能解决量产时的成本控制、维护便利性等实际问题,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而美国后来转向研发的MQ-25,为了降低技术难度,直接放弃了飞翼布局,改用大平直翼加大型V尾的设计。
但是这种设计不仅让隐身性能大打折扣,还把功能限定在了空中加油上,连基本的精确打击能力都不具备。
反观攻击-21,它完美继承了攻击-11的极致隐身设计,飞翼布局能最大限度减少雷达反射面积,搭配吸波涂层后,可有效规避敌方雷达探测。
同时折叠翼设计又精准适配了舰体有限的停放空间,解决了大型无人机上舰的核心难题。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的“作战利器”,它凭借较大的航程和载荷,既能遂行远程穿透打击、制空突击任务,也能承担压制敌方防空系统的职责。
甚至能与歼-35隐身战斗机组队,形成“有人+无人”协同的全隐身作战梯队,这是目前其他国家的舰载无人机都无法实现的能力。
而且有了电磁弹射技术的加持,攻击-21就能摆脱“滑跃起飞”的限制,实现满油满弹起飞。
这意味着它既能轻松打击上千公里外的目标,也能携带更多侦察设备,对周边海域进行长时间预警监视。
而且得益于攻击-21优异的滞空能力,哪怕航母上只有一条弹射器、没有斜角甲板,估计也能满足40架以上无人机的连续作业循环,形成持续稳定的作战能力。
现在回头看,从美国率先测试X-47B,到如今中国攻击-21官宣量产,这十几年间,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路径早已悄然改变。
过去我们常说“摸着美帝过河”,可现在再看,在舰载无人机这个关键领域,我们已经跳出了别人的技术框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可以说,攻击-21的官宣,不仅是一款新型装备的亮相,更标志着舰载机无人化时代的大幕已经被中国海军正式拉开,而这或许只是中国军工持续突破、不断刷新行业标准的一个开始。
信源
《[新闻直播间]海军三型舰载机成功在福建舰完成起降训练 专家分析 未来航母上或出现全新的舰载无人机》——央视网
来源:小张做梦都想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