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人研究过的音乐作品能不能再研究?”这是音乐院系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师生都面临撰写论文的硬性要求。“很多专家和微信文章都说别人写过论文的音乐作品不要再写,但是一查资料,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音乐作品别人都写过了,这该怎么办?”
图片为AI生成
文 | 张燚
“别人研究过的音乐作品能不能再研究?”这是音乐院系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师生都面临撰写论文的硬性要求。“很多专家和微信文章都说别人写过论文的音乐作品不要再写,但是一查资料,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音乐作品别人都写过了,这该怎么办?”
“怎么办”的难题其实很容易处理,这里不妨用“三心”来聊聊解题思路。
第一是“放心”。
别人研究过的音乐作品当然可以再研究,并且这也是音乐领域较为常见的研究类型。
我国每年毕业的音乐研究生数以万计,再加上数以万计的音乐工作者也有“发论文”的硬任务,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经典音乐作品都已经有人研究过。但研究的价值并不在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在于能为“吃螃蟹”提供新的品鉴方法、新的烹饪技巧、新的配料方式,或者发现螃蟹在当前时代的新的美食价值。换句话说,音乐研究需要的是“创新”,并不是“首创”。很多“首创”或许并没有实际价值,乃以研究对象的“偏远”来掩盖学术能力的不足,说成“蒙人”也不为过。
同一部音乐作品可以有无数个关注焦点,有人关注历史背景,有人关注作曲技法,有人关注文化内涵,有人关注表演诠释,有人关注传播接受……即便是“写烂了”的“演唱分析”,也有无数可以细化的角度:1、演唱技术方面的气息支持、发声机制、共鸣运用、音准与节奏调节等;2、作品理解与风格呈现方面的歌词内涵解读、音乐结构把握、和声与调性感知、音乐流派呈现、特定时代和词曲作家风格的体现、个性化诠释与创新等;3、艺术表现与诠释方面的情感表达、动态处理、乐句塑造、音色塑造、语言表达等;4、舞台呈现方面的技术、艺术、理解的融合,与伴奏的配合,肢体语言的表现,与观众的交流,台风的形成……
同一部音乐作品还有无数个研究视角可供选择,除了音乐本体研究之外,还可以是音乐史学研究、音乐社会学研究、音乐民族学研究、音乐传播学研究、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心理学研究、音乐文化学研究……我们再以“音乐传播学”为例继续探讨,其可以选用的理论工具就丰富多彩:拉斯韦尔模型、香农—韦弗模型、两级传播模型、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型、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皮下注射论、使用与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沉默螺旋论、涵化论、知沟论、信息茧房论、符码论、媒介生态论、新态扩散论、社会临场感论、对话论、意义协调管理论……
任何研究都不是终点,前人的研究可能受时代背景、资料获取或理论视野所限,后人通过新证据或批判性视角可以推翻旧说或补充细节。艺术的开放性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多元解读,这些研究并不能互相取代,而是共同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当然,任何研究都需要充分梳理前人成果,避免重复劳动。但总的来说,“别人研究过”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学术对话和专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一首无人问津的平庸作品,其价值也往往不如对一部经典名作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第二是“用心”。
“再研究”是“接着研究”,是“继续研究”,而不是“重复”,更不能是“抄袭”。所以,“再研究”必须用心,必须呈现新东西。
“换一副‘眼镜’看作品”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路径。你和别人只是研究对象相同,但使用的理论工具和分析视角却是新的。比如,别人可能已经分析过音乐作品的曲式,但你可以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演奏这部作品时身体运动对于音乐表达的促进作用。
“用新的工具剖析作品”也很常用,比如使用声音分析软件来对比不同音乐家对同一部作品的节奏、力度、音色处理的差异,并进行数据化、可视化的分析。
“在新的语境中讨论作品”是将作品与新的材料、新的语境相结合,产生新的对话。比如,发现了与作品相关的新书信、新日记、新档案、新访谈,从而对作品的创作意图提供新的解释;将原作与改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将作品面向新的受众进行适应性的艺术处理。
当然更应提倡的是“深度创新”,将作品研究做得更为深刻。比如聚焦一个细节:别人研究了整部钢琴协奏曲《黄河》,你可以只研究某一乐章的钢琴踏板用法而写出数万字的一篇文章。比如解决一个争议:针对学界关于该作品某个段落的诠释存在的争议,你通过扎实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为了避免评委误会,有必要在绪论的文献综述部分表明你充分了解前人都做过什么研究,并在论文的引言部分清晰告知:“尽管关于X作品的研究很多,但本文将从Y新视角、采用Z新方法,旨在获得……方面的新发现”,主动承认“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并界定你的学术边界和研究新意。
第三是“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是一个学术伦理问题,虽属“务虚”却决定着学术的生命力。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写作不能“故作创新”,而要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发挥优化人类精神世界的作用。这也是一种方法论:音乐及其研究都不能自闭,它们必须和这个世界交换养分,与生生不息的人心沟通。只有这样音乐论文才能既轻松避免重复,又自然具有学术的高度、人文的暖度和现实的力度,让音乐人永葆热情,永远生机勃勃。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