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名家下乡”:孟广禄工作室落户天津津南背后,津南如何织就文化振兴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4:24 1

摘要:9月10日,孟广禄艺术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津南区八里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热闹启幕,醇厚的京剧国粹气息为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随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登台唱响经典选段,台下老票友红着眼眶感慨:“盼了20年,专业京剧老师终于‘驻’到咱家门口了!”这场仪式

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9月10日,孟广禄艺术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津南区八里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热闹启幕,醇厚的京剧国粹气息为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随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登台唱响经典选段,台下老票友红着眼眶感慨:“盼了20年,专业京剧老师终于‘驻’到咱家门口了!”这场仪式并非简单的“文艺下乡”,而是津南基层文化需求、机制支撑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更标志着稻乡文化建设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深度转型,而津南区文联正是这场转型的核心推动者。

“文化的发展就应该落在群众当中。”孟广禄的笃定,源于他深入八里台镇调研后对镇域文化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八里台镇作为津南文化活跃核心区,35家群众文艺团体常年开展活动,其中京剧票友需要专业指导的诉求尤为迫切。工作室“名家+基层”的模式,恰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依托八里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群众自发的艺术热情,京剧国粹无需从零培育受众,便能快速从“殿堂艺术”融入“乡土日常”,为艺术传播与培育厚植天然沃土。

需求的高效落地,离不开津南区文联的“市-区-镇-村”四级文艺联动机制。作为机制运转的“中枢”,区文联兼具“需求传递者”与“资源整合者”的角色。2025年初,区文联联动天津市文联孟广禄团队和八里台镇党委政府,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调研,既了解了票友对京剧“唱腔不规范、身段不舒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需求,又深入交流了八里台镇文化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由此,构建起了为八里台镇量身定制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四级联动机制。截至目前,津南区正逐步建立起12个天津市文联艺术家实践基地,30位国家级、市级艺术家入驻相关平台。这些由区文联牵头搭建的资源网络,不仅为工作室落地提供坚实支撑,更实现了国家级院团“阳春白雪”向基层输送“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服务的转化。

天津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宋茂斌全程指导村歌排练,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津彩艺家”专家成员曲比阿乌、刘景智、李雪参加村晚节目指导和演出,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如果说四级联动机制是文艺资源下沉的“骨架”,津南区文联打造的“精彩艺家”品牌,便是赋予这一骨架“常态化生命力”的关键。此前,文艺下乡多以“一次性展演”为主,群众被动观看,参与感与获得感有限,而“精彩艺家”通过品牌化运作彻底打破艺术家与基层的壁垒,推动服务从“短期输送”转向“长期扎根”。天津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宋茂斌作为平台专家,曾驻北闸口镇正营村数月,既手把手辅导零基础村民文艺团队,又深挖稻耕文化与乡村变迁故事,创作出原创村歌《最新最美是正营》,助力这支乡村队伍登上全国“村歌嘹亮”展示舞台。此外,区文联还以品牌为抓手,举办“津彩南望·五月欢歌”京津冀原创精品歌曲展演暨城市推介会,来自京津冀三地的40余位声乐艺术家齐聚津南,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专业化的音乐盛宴与精神洗礼。组织艺术家为月桥文化仓创作专属歌曲,以歌为媒,生动勾勒津南的发展成果与未来图景,并以文艺赋能 “四区四谷” 建设,让文艺成为区域招商、城市推介的 “软实力”。基层群众在过程中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优质文艺资源真正融入了乡村日常。

“津彩艺家”助力正营村村歌唱响鄂尔多斯全国展演舞台,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挠秧号子》演出现场,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文化建设绝非“展演与培训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造血式”培育,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正营村村歌《最新最美是正营》唱响全国,“盈跃”小站稻在全国文艺大集亮相;西小站村村民创作的《挠秧号子》,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旅游“吸睛点”,节假日民宿一席难求。这些案例印证了区文联的核心思路——文化既是精神滋养,更能通过“穿针引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夜幕降临,八里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灯光渐次熄灭,但文化的星火已然燎原。在孟广禄工作室首期公益课上,10岁的李梓萌跟着老师练习云手。“动作要像风吹杨柳一样!”老师轻托她的手腕。“专业院团向下扎根,民间热情向上生长”,这是津南文化传承的缩影。正如票友袭翼那句朴实的期待:“孟老师的工作室是一颗种子,总有一天,咱津南会走出自己的京剧名家!”这声期盼,正伴随文艺纽带的链接,逐渐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当区文联真正成为链接资源与需求、专业与民间的纽带,当文化建设从“外力推动”变成“内生动力”,这份扎根基层的文化星火,终将成为乡村振兴最深厚、最持久的动能。唯有让文化真正扎根乡土、连接民心,才能让其成为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来源:融媒津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