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浴火 非遗涅槃——非遗传承人蔺涛: 让澄泥砚成为可以带走的故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4:24 1

摘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万里,在古绛州的汾河湾(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沉淀澄泥精华,孕育文明血脉。时光流转,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这些承受岁月洗礼的泥沙以泥为骨、以火为魂,历经取土、澄泥、制坯、雕刻、烧制、细磨等数十道工序,蜕变为温润如玉、叩之金声的绛州澄泥砚,等

文 王亚晶

图 本刊记者 关俊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万里,在古绛州的汾河湾(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沉淀澄泥精华,孕育文明血脉。时光流转,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这些承受岁月洗礼的泥沙以泥为骨、以火为魂,历经取土、澄泥、制坯、雕刻、烧制、细磨等数十道工序,蜕变为温润如玉、叩之金声的绛州澄泥砚,等待着人们与它“一眼万年”。

作为四大名砚中唯一的泥砚,绛州澄泥砚与端、歙、洮砚并列,但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湮没,又因一代代匠人的坚守重焕光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蔺涛便是其中一个。陆游曾在《素心砚铭》中写道:“虽不能言,可有德馨”。砚如其人,制砚四十载,蔺涛虽饱经风霜,却从未止步,见证了澄泥浴火、非遗涅槃,推动中国砚文化从新绛走向世界,走向时代。

始于责任,成于坚持

蔺涛是受父亲蔺永茂影响而接触澄泥砚的。

蔺永茂曾任新绛县文化馆副馆长,少年时代的蔺涛便深受新绛县文化遗产的熏陶。1986年,面对失传的澄泥砚制作技艺,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蔺涛与父亲踏上了澄泥砚的复兴之路。

刚开始时,父子二人面临的是无资金、无资料、无样品的“三无”困境。

记录绛州澄泥砚的历史资料简要且稀少。蔺涛和父亲就只能从木版年画、陶瓷、石雕等“姊妹”艺术类别中寻求依据、获得灵感。制作澄泥砚的泥土来自汾河两岸,为找到最细腻的澄泥沉积层,蔺涛和父亲多次沿着汾河上高崖、入沟底。有一次采泥,河岸突然塌陷,蔺涛整个人掉进河里,所幸河水并不湍急,有惊无险……

泥采回来后要澄清、过滤,随后需要经过至少6个月的“陈腐”时间。然后做坯,阴干还需要3到4个月。核心技术的烧制环节更是难关重重。

最初,蔺涛和父亲只能从烧制泥片开始尝试。有一次,父子二人在自家院子试制烧窑,没想到持续升温的馒头窑突然嘭的一声如闷雷般炸响,窑崩了!但他们却在火光中看到了希望,为掌握这项“五行交融”的烧制艺术,建窑、添柴、开窑……蔺涛和父亲反复尝试、琢磨。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重来,从1986年蔺涛与父亲共同建立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到1991年,5年探索,他们成功烧制出三方简易成品砚台,终于掌握了原材料、制窑、火候等一整套绛州澄泥砚制作焙烧工艺。

蔺涛这样形容最开始的那几年:“我们一直在积累,艰难困苦太多,都是熬过来的。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摸索,什么都看不到时,就是低头干活。”

始于传承的责任,成于不懈的坚持。1994年,蔺永茂、蔺涛带着新制成的绛州澄泥砚,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一举斩获金奖。当时,专家评委评价这方砚台“取之于古人之道而胜于古人之品”。“这是里程碑式的荣誉,给了我坚定干下去的信心!”蔺涛仍记得当时的振奋。

如今,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绛州澄泥砚已成为中国砚台行业的佼佼者。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也是我国砚台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独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绛州澄泥砚的重焕光华,蔺涛也在不断精进技艺,研制开发出“石品花纹”,丰富了绛州澄泥砚的意蕴。而由蔺涛亲自设计的精品名砚更是七次八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六度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最高荣誉“国之宝”称号大奖。2022年8月,蔺涛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澄泥不语,砚传千秋

“文化艺术作品只有歌颂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服务于社会,才更具有生命力”,蔺涛说道。如何为时代而歌?对此,蔺涛有自己的理解。

近些年,蔺涛的创作题材越来越多元,除了深耕传统文化领域,他还将红色文化融于非遗创作。2018年,他设计制作“中国梦”主题砚台,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南湖革命纪念馆捐赠;2021年,他精心制作“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主题砚台,并向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捐赠……

今年8月,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上,蔺涛更是倾力打造了“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主题展,由他设计的山西“一县一砚”系列117方砚台系统呈现了山西11个地级市117个县市区的文化特色,成为展会上“讲好山西故事”的最大亮点,不仅全面展示了绛州澄泥砚的文化内涵,更为非遗传承提供创新思路,实现传统工艺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从策划、研究再到设计、制作,这117方砚台的成功问世,蔺涛用了10年时间。这些砚台规格统一、??小巧精致,除了都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外,还均融入对应县市区的文化元素,如太谷的“孟母三迁”、??运城的“关公夜读春秋”、大同的“云冈石窟”等,集合起来堪称是记录山西历史的珍贵见证与传世瑰宝。

“我要做的就是让澄泥砚成为可以带走的故乡,成为可以带走的山西风光。”蔺涛说:“我们期望以绛州澄泥砚为载体,展现山西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像是打造一部‘砚台上的山西文化史’,谱写出新时代的山西华章。”文博会上,蔺涛不时向参展者讲述每方砚台背后的故事。他那经年累月与泥土打交道的手,粗糙却灵巧,指向砚台上精美的雕刻细节时,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在蔺涛看来,非遗不仅要歌颂时代,还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近年来,蔺涛通过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让澄泥砚从“文房用具”向“文化符号”转变,突破“文房雅玩”的传统边界,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在研制所开辟制作体验场所,让年轻人亲手参与澄泥砚的揉泥、塑形、雕刻等环节,还通过开设网店、直播推广等方式,让这项古老技艺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

澄泥不语,砚传千秋。多年来,身怀匠心的蔺涛总是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推介中国砚文化。他说:“不用去处处教人如何去做,而是心怀理想,低头做事,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这就是一种引领和示范。”未来,蔺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未来助力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推动包括绛州澄泥砚在内的中国所有砚种,以“中国砚台”的形式,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记者观察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