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翼激波划破云层的瞬间,科幻感直接拉满!”9月28日,多名网友在沈飞厂区附近拍到第六代战斗机歼-50低空试飞的清晰画面,无垂尾兰姆达翼布局搭配流畅机身的科幻外形,迅速引爆军迷圈。更关键的是,机头空速管的消失与低空机动的稳定性,印证这款“北六代”战机的研发已进
“机翼激波划破云层的瞬间,科幻感直接拉满!”9月28日,多名网友在沈飞厂区附近拍到第六代战斗机歼-50低空试飞的清晰画面,无垂尾兰姆达翼布局搭配流畅机身的科幻外形,迅速引爆军迷圈。更关键的是,机头空速管的消失与低空机动的稳定性,印证这款“北六代”战机的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在六代机竞赛中正抢占先机。
此次曝光的试飞画面,藏着诸多技术突破的信号。视频中,歼-50以数百米高度穿云而过,翼尖涡流清晰可见,在复杂气流中仍保持稳定姿态,展现出先进气动设计的优势。最受关注的变化是机头空速管的缺失——作为原型机测试初期的“标配设备”,空速管的取消意味着其传感器与飞控系统已成熟到无需依赖外接设备获取数据,而从2024年12月首飞到完成这一跨越仅用9个月,较歼-20同款进程提速75%,创下中国新型战机测试的新纪录。
歼-50的“科幻感”背后,是多项尖端技术的集成应用。气动布局上,它采用独特的兰姆达翼设计与无垂直尾翼结构,配合一体式边条前翼与全动式翼尖,在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的同时兼顾机动性,解决了传统隐身战机“隐身与机动难兼顾”的痛点。动力系统搭载的二元矢量喷管带有锯齿状处理,不仅能提供精准推力控制,更通过优化尾部气动进一步提升隐身性能,使其雷达反射截面低至0.0005平方米,隐身能力达到F-22的20倍。机腹平整化设计则暗示主弹仓容积可观,可容纳至少6枚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侧弹舱还能适配近距格斗导弹或小型空地弹药,火力配置全面覆盖制空与对地任务。
作为六代机的核心特征,歼-50的“体系作战能力”同样亮眼。据防务分析推测,其搭载的太赫兹雷达探测距离超800公里,可同时追踪数百个目标,配合量子通信链路,能作为空中信息节点与其他作战平台实时共享数据。更关键的是其“一机统群”能力,借助AI算法可指挥30架以上无人机蜂群执行侦察、干扰或协同打击任务,形成“有人机-无人机”联动的作战体系。而双发设计与前起落架双轮胎构件,更透露出其适配航母弹射系统的潜力,未来有望成为福建舰及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的舰载六代机。
歼-50的加速推进,正改写全球六代机研发的竞争格局。目前美国六代机NGAD项目仍停留在概念设计与PPT展示阶段,尚未公开原型机试飞画面,而歼-50已完成从首飞到低空复杂环境测试的多重跨越,进度远超外界预期。军事专家指出,若按当前节奏推进,歼-50有望在2027年底前实现小批量列装,较原预测的2030年大幅提前,使中国成为首个装备现役六代机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低空试飞选择在居民区附近空域,既测试了战机在复杂环境中的导航与飞控可靠性,也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对技术成熟度的信心。不过相关部门也提醒,军机试飞属于军事活动,随意直播或泄露细节可能涉嫌违法,此前已有因直播军机飞行导致秘密外泄的案件发生,需警惕个人行为带来的安全风险。
当歼-50的身影消失在云层尽头,其传递的信号已然清晰:中国航空工业已从“跟跑五代机”迈入“领跑六代机”的新阶段。从气动设计到体系能力,从测试进度到上舰潜力,这款科幻战机的每一次试飞,都在为未来空战规则写下新的注脚。正如网友所言:“从歼-20到歼-50,看得见的是编号递进,看不见的是中国军工的跨越式成长。”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