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花粉过敏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医疗机构统计,春季和秋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季节,也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
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花粉过敏已成为影响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问题。科学认识、有效预防和规范治疗是应对花粉过敏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花粉过敏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医疗机构统计,春季和秋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季节,也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
当前 一些气象部门与有关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科学监测和预报,为公众提供花粉浓度信息,帮助过敏人群有效防范。
花粉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花粉产生的异常反应。当花粉颗粒进入过敏体质人群的呼吸道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误认为有害物质,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眼睛发痒等症状。
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解释了一种雷暴天气与过敏的关系:"雷暴天气来临前,强上升气流会将花粉、霉菌孢子等过敏原带到云层中。在那里,它们会因潮湿和强雷电而破裂成更小的微粒,对过敏人群产生影响。"
这种现象被称为"雷暴哮喘",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症状较重,需要过敏人群特别警惕。
秋季期间,我国多地气象部门已开展系统的花粉监测预报工作。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开展合作,每天发布花粉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
这些信息通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微信公众号及"花粉健康宝"小程序等多个渠道向公众发布,方便市民及时获取。
天津市是开展花粉过敏性疾病研究和预报较早的地区之一。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介绍:"从上世纪末开始,天津市气象局就与卫生部门合作开展花粉的日常观测。近年来,我们结合疾病数据,还研发了哮喘、过敏性鼻炎气象风险预报模型。"
花粉浓度预报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介绍:"花粉浓度预报主要依据气象学、植物学等多领域知识和多方面数据分析,评估预测花粉在空气中的浓度,为花粉过敏人群提供及时预警和建议。"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健康气象团队还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展了北京城区花粉暴露对居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门诊就诊的影响研究,为花粉过敏防治提供了科学支撑。
这些研究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专家指出,对于花粉过敏人群,做好日常防护至关重要。花粉在晴天的上午10点到下午5点浓度较高,尤其在微风天气,更易飘浮在空气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主治医师建议:"过敏人群外出时要做好防护,佩戴医用口罩或花粉防护口罩能够阻挡大部分花粉颗粒,配合防护眼镜可减少结膜炎的发生;长袖衣物、帽子也能减少花粉与皮肤的直接接触。"
此外,回家后应立即更换衣物,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清洗出鼻内过敏原和炎性分泌物,减轻鼻黏膜水肿。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或新风系统也能有效降低室内花粉浓度。
当预防措施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就需要药物治疗的介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建议:"过敏人群为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强度,可进行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的周期应覆盖整个花粉季,一般需要等花粉季结束一段时间再停药。"
对于哮喘患者,应规范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随身携带应急药物,可在突发喘息和呼吸困难时及时缓解症状。
李医生还介绍了脱敏疗法:"对于一些过敏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脱敏治疗。一般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治疗,症状会明显改善,而整个疗程通常需要坚持3至5年。大部分患者停止脱敏治疗后,未来数年过敏症状仍可持续缓解。"
不同人群的花粉过敏防护需要因人而异。儿童过敏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
老年过敏患者往往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需要综合考虑用药安全性和药物相互作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更需谨慎,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户外工作者由于暴露在花粉环境中的时间较长,需要加强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我国南北地区植物种类不同,致敏花粉也存在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居民需要关注本地特有的致敏植物和花粉传播规律。同时,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植被构成不同,花粉种类和浓度也各有特点。
气候变化对花粉季节长度和强度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气温升高,一些植物的花粉期开始提前,结束延后,导致花粉季节延长。
花粉过敏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认识和完善防护体系,可以得到控制。从密切关注花粉预报到做好日常防护,从合理用药到规范治疗,每一步都是守护健康的重要环节。
随着气象部门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花粉过敏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记住科学防护的三个关键:提前预防、规范治疗、持续管理。
来源:育儿小奶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