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过五旬的李女士(化名)在确诊HR+/HER2-晚期乳腺癌后,经历了一线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初期的成功,却在一年多后面临耐药的现实。她的处境并非个例。在我国,像她这样的患者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构成了庞大的亚群体。当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
年过五旬的李女士(化名)在确诊HR+/HER2-晚期乳腺癌后,经历了一线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初期的成功,却在一年多后面临耐药的现实。她的处境并非个例。在我国,像她这样的患者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构成了庞大的亚群体。当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时,仍有约30%会进展至晚期,而一旦发生耐药,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突破耐药瓶颈,关乎众多家庭的命运。
近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上,乳腺癌精准治疗成为关注焦点。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在大会期间作多项学术报告,在一场题为《临床视角——乳腺癌分子病理助力临床诊疗升级》的主题演讲中,廖宁教授明确提出,对于经CDK4/6抑制剂治疗后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AKT抑制剂展现出临床应用潜力。同时,PI3Kα抑制剂与AKT抑制剂作为针对PI3K/AKT/mTOR通路的两款靶向新药,已在中国相继获批上市。它们的问世,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利器,有力推动了我国乳腺癌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CSCO与SSO、ESMO、ISOPT国际学术组织高层对话会圆满落幕,各方代表合影。
除聚焦HR+/HER2-乳腺癌诊疗进展外,廖宁教授还指出,随着创新疗法、多学科协作和医保政策的协同推进,晚期患者生存困境有望迎来新转机。
Q1:该分型的乳腺癌患者为什么会对原本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失效,耐药的原因是什么?
廖宁教授:李女士的经历是许多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缩影。初期,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为她带来了病情的稳定,疾病一度得到控制。然而,一年多后,影像学评估显示疾病进展,出现耐药。耐药是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挑战之一,尤其对于HR+/HER2-这类占比高的亚型,一旦一线治疗方案失效,患者的后线选择有限。究其根源,PI3K/AKT/mTOR信号通路(PAM通路)的异常激活是导致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该通路中的PIK3CA、AKT1、PTEN等关键基因发生突变,会持续传递信号,导致肿瘤进展与转移。在我国,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约57%存在PAM通路相关基因改变。
Q2: 精准分型和基因检测对于乳腺癌肿瘤的治疗带来很大的意义,对于HR+/HER2-乳腺癌患者来说,他们什么时候进行基因检测更有利于指导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作为专家,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帮助患者更积极参与治疗决策?
廖宁教授:面对治疗困境,基因检测有助于寻找后续治疗方向。国际权威指南如NCCN、ASCO均建议,乳腺癌患者在复发或进展时进行基因检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检测发现PAM通路特定突变,可为调整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所以,我们鼓励HR+/HER2-晚期患者在确诊时、一线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及时发现通路突变,有助于筛选可能从创新药物中获益的患者。基于检测结果,患者可能接受针对PAM通路的创新药物疗法。这类药物如AKT抑制剂或PI3K抑制剂,可精准阻断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延缓疾病进展。
刚刚所提到的李女士就接受针对PAM通路的创新药物疗法。这类药物如AKT抑制剂或PI3K抑制剂,延缓疾病进展,争取到了更长的生存期和内分泌治疗时间窗,改善了生存质量。
此外,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早期手术,还是晚期处理,外科干预能有效控制病灶,也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和更好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已成为乳腺癌诊疗的组成部分,结合手术、内科治疗、放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Q3:目前这部分患者群体仍存在“有药难及”的困境,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共同努力?对于2025年新医保谈判,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廖宁教授:尽管创新药物为耐药患者带来希望,但其可及性仍是现实挑战。目前多数针对PAM通路的创新药物尚未纳入医保,患者面临经济压力。
随着国家对抗肿瘤药物可及性的重视,越来越多创新药物通过医保谈判纳入报销范围。2025年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在即,业内对PAM通路靶向药物纳入医保抱有期待。政策与医疗创新协同发力,有望为HR+/HER2-晚期乳腺癌耐药患者改善用药可及性。我们也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医疗机构与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创新药物可及,助力更多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来源:新女性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