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谈“海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3:02 1

摘要:8月下旬,2025年上海网络文学高研班在青浦朱家角举办,50名优秀网络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集聚一堂共同学习研讨交流,各有收获和感悟。文学行走课堂公众号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原汁原味刊发高研班学员们的心得体会,以求能与读者产生文学的一缕共鸣。浅浅谈“海派”文/森

编者按:8月下旬,2025年上海网络文学高研班在青浦朱家角举办,50名优秀网络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集聚一堂共同学习研讨交流,各有收获和感悟。文学行走课堂公众号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原汁原味刊发高研班学员们的心得体会,以求能与读者产生文学的一缕共鸣。浅浅谈“海派”文/森昭棠因为我最近在构思以上海为背景的新作品,所以特别关注上海的当下和它的历史变迁。而高研班第二天下午就是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屏瑾老师的《社会主义城市空间与海派文化》,对我而言,这真真是一阵“及时雨”。在张教授的分享中,从《海上花列传》到《繁花》,“海派小说”一直擅长应对变化,从未离开过时代“新媒体”。这些作品写大马路上的车,写弄堂里的老虎窗,写苏州河上的船,写十里洋场的光与暗……几乎都紧紧跟上了每个时代“新媒体”变化的脚步。从通俗小说到网络小说,上海这座城市就像一块色彩不同的多面体,从每个角度看,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因此在不同作者笔下,总散发出各种特别的魅力。(摄影:驰骋)这种魅力在我看来,是源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与包容性。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性城市,上海自开埠以来便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它既保留着江南文化的细腻与含蓄,又吸纳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效率与开放,更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经历了深刻的空间重组与文化重构。这种多层次、多阶段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学”。对于当下的写作者而言,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作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从空间结构、社会关系、文化生态的演变中捕捉上海的新面貌,重新发现和书写上海,把文化自觉的选择通过文字展现出新一代的海派风格。至于“新”在何处,我想,高研班的同学们卧龙凤雏,想必答案应该已经在路上了。END原标题:《浅浅谈“海派”》

来源:国粹艺术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