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计局公布16-59岁劳动人口85798万人,人口红利仍在,但很多人目光只盯着大城市,却忽略了县域这个“潜力池”。数据显示,县域劳动人口占全国总量的53%,达4.55亿人,这些分布在2800多个县市的劳动力,正成为新红利的重要来源——不是靠数量凑数,而是靠“返
统计局公布16-59岁劳动人口85798万人,人口红利仍在,但很多人目光只盯着大城市,却忽略了县域这个“潜力池”。数据显示,县域劳动人口占全国总量的53%,达4.55亿人,这些分布在2800多个县市的劳动力,正成为新红利的重要来源——不是靠数量凑数,而是靠“返乡创业+特色产业”的组合,撑起经济增长的另一极。
先看县域劳动人口的“回流红利”。过去大家觉得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可2025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5年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大学生超1200万人,其中80%选择留在县域发展。这些“回流人才”带回了技术和思路,把县域的特色资源变成了产业优势。
江西赣州的脐橙产业就是例子。以前当地农民零散种植,一斤脐橙卖2块钱还难出手。现在有返乡的农业技术人才牵头,搞起“合作社+电商”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管理,还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一斤能卖到8块钱,带动周边3万多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2.3万元。这4.55亿县域劳动人口里,藏着大量懂种植、会养殖的“土专家”,只要有产业带动,就能释放出比大城市流水线更精准的生产力。
再看“特色产业红利”,县域的优势在于“小而专”。大城市拼的是高科技、大制造,县域则能靠地域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025年全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超1500个,覆盖农产品加工、手工制造、乡村旅游等领域,每个集群平均带动1.2万人就业,月薪普遍在5000-7000元,比当地传统农业收入高3倍以上。
浙江义乌的小商品、云南普洱的茶叶、贵州遵义的辣椒……这些县域特色产业,靠的就是本地劳动力的“精耕细作”。以贵州遵义辣椒产业为例,当地45-59岁的劳动力占比达60%,他们熟悉土壤和气候,经过培训后成为“辣椒种植技术员”,不仅自己种出高产辣椒,还能指导周边农户,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这说明县域劳动人口的红利,在于能和本地产业深度绑定,形成“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
但县域红利的释放,还面临“技术缺”和“渠道窄”两个难题。很多县域特色产业因为缺乏技术指导,产品质量不稳定;又因为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只能低价卖给中间商,农民赚不到大头。比如陕西某县的苹果产业,因为不懂病虫害防治,每年损失近20%的产量;好不容易种出好苹果,却因为没有电商渠道,一斤只能卖3块钱,比电商平台售价低一半。
要激活县域红利,得从“技术下沉”和“渠道打通”入手。对技术问题,政府可以组织农业专家、工业技术员下乡,开展免费培训,比如山东就派出1.2万名“科技特派员”驻县指导,帮助县域产业解决技术难题。对渠道问题,要搭建县域电商平台,鼓励直播带货,比如河南遂平县通过“县长直播卖香菇”,半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带动全县8000多农民增收。
有人说“县域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这是最大的误解。4.55亿县域劳动人口不是“包袱”,而是能扎根本地、服务特色产业的“主力军”。他们熟悉当地情况,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大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从县域特色产业到返乡创业热潮,这些变化都在证明:人口红利不仅存在于大城市的写字楼和工厂,更藏在县域的田间地头、车间厂房里。
大家身边有县域特色产业带动就业的例子吗?对返乡创业或县域产业发展,你觉得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欢迎分享看法,一起挖掘县域里的红利潜力。
政策和数据来源:
1. 农业农村部《2025年全国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报告》(2025年7月20日);
2. 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会《2025年县域劳动人口就业现状调研》(2025年6月10日)。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