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名俄罗斯士兵在扎波罗热前线马利诺夫斯基地区与部队失散后,被迫躲藏在一辆坦克残骸下长达60天。面对乌军无人机群的持续追踪和严密搜索,他们依靠俄军无人机冒险投送的有限补给维持生命。当最终获救时,两名士兵已变得极度虚弱、瘦削不堪,其中一人脸上长满了浓密胡子,另一人
近日,被摧毁的装甲钢板之下,黑暗与饥饿交织,两名俄罗斯士兵依靠无人机投送的微量补给,在乌克兰东部战场的地下度过了整整60天。
两名俄罗斯士兵在扎波罗热前线马利诺夫斯基地区与部队失散后,被迫躲藏在一辆坦克残骸下长达60天。面对乌军无人机群的持续追踪和严密搜索,他们依靠俄军无人机冒险投送的有限补给维持生命。当最终获救时,两名士兵已变得极度虚弱、瘦削不堪,其中一人脸上长满了浓密胡子,另一人则面色枯槁、虚弱不堪。他们的手腕骨清晰可见,呼吸微弱。
在马利诺夫卡村地区,激烈的战斗使两名俄罗斯士兵与主力部队失散。面对天上阴魂不散的乌军无人机群,他们不得不寻找即时避难所。附近的一辆坦克残骸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生存希望。
这种选择极其危险——2023年就曾有俄罗斯士兵因躲藏在坦克残骸内,被乌军地面部队发现后遭枪击身亡。现代战争中,无人机主宰战场已不是理论。
一名俄罗斯无人机操作员曾创造在3小时内锁定并摧毁乌军10辆装甲车辆的记录,包括2辆波兰提供的PT-91坦克和3门法国“凯撒”自行火炮。如今,乌军同样运用无人机技术追踪俄军士兵。
幸运的是,俄罗斯部队很快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到了两名士兵藏身的坦克残骸位置。为避免暴露目标,俄罗斯无人机操作员采取了超低空隐蔽飞行方式,分多次向残骸位置投送饮用水和压缩食品。每次投送都需精确计算飞行路线与时间,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乌军搜索部队的注意。俄罗斯军队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无人机运输能力。
2025年8月,俄军宣布借助无人机中继设备,将地面机器人系统的作业距离增至15公里,用于运送物资技术装备、食品和水。此外,俄军还测试了一种新型货运无人机,最多可携带20公斤有效载荷,用向前沿阵地运输补给。
在长达60天的坚守中,两名士兵依靠有限的补给维持生命。他们蜷缩在坦克残骸下的狭小空间内,每天面对的是饥饿、寒冷和随时可能被发现的恐惧。乌军的搜索十分严密,使得俄罗斯无人机的每次补给都变得异常谨慎,也因此投送物资十分有限。当乌军的搜索力度最终下降时,两名士兵才得以跟随己方无人机的指引返回营地。
获救时,两名士兵已极度虚弱,一人脸上长满了“鲁滨逊同款”大胡子,另一人则面色枯槁,体型如同“竹竿”。“大胡子”费力地拧着矿泉水瓶,腕骨清晰可见;“瘦竹竿”则直接饿得脱力躺在地上,呼吸微弱,从远处看如同一具尸体。
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军事、外交、舆论三条战线的综合较量。一方面,无人机等现代技术装备使战场透明度大幅提升,士兵难以隐蔽;另一方面,基础的生存意志与后勤支援效率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俄军此次救援行动展现了其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进步,能够在敌方严密监控下完成精准补给。同时,这一事件也证明,单兵作战效能正在突破物理极限。
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曾以每天8公里的速度推进,T-80BVM坦克群跨越被炸毁的乌军防御工事。但在这场坦克残骸下的生存战中,两名士兵依靠的是最原始的忍耐力和对生命的渴望。
获救后,这两名士兵被送往后方医院。身体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心理上的创伤可能永远难以完全愈合。在地坑里蜷缩了60天,两人“怕是要好长时间无法正常活动了”。
他们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战场奇迹。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