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空军的老大,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在一个行业大会上亲口说,他们家第一款第六代战斗机,代号F-47,已经不是在图纸上画着玩了,而是真刀真枪地在波音公司的工厂里开始造了。
今天是2025年9月23日,就在昨天,美国那边放了个挺大的消息出来。
美国空军的老大,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在一个行业大会上亲口说,他们家第一款第六代战斗机,代号F-47,已经不是在图纸上画着玩了,而是真刀真枪地在波音公司的工厂里开始造了。
他还给了个明确的时间表,这架飞机打算在2028年进行第一次飞行。
几乎同时,波音公司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个动画视频,配文是“主宰明日的天空”,虽然视频里没看到飞机怎么飞,就是把之前公布过的图片动了动,但这个动作本身,信号意义很强。
这事儿一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在打鼓:
美国这是憋了个什么大招?
咱们是不是又被甩在后面了?
别急,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聊这个F-47,它到底是个啥,为啥这么着急,背后又藏着哪些门道。
首先,得搞清楚一个基本概念,啥叫“第六代”战斗机?
这个“代”不是随便排的,它代表的是技术上的一个大台阶。
咱们熟悉的F-22“猛禽”、F-35“闪电”,还有咱们自己的歼-20,这些都是第五代。
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身”,能躲开雷达的探测,同时还有超强的感知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能跟其他飞机、地面单位联网作战。
那么第六代呢?
简单说,就是在五代机的基础上,把所有能力都 再往上拔高一个层级。
它不光要自己能打,还要能当“班长”,带着一群智能化的无人机小弟一起干活。
它要飞得更快、更远,能长时间在超音速状态下巡航,发动机需要是那种能自己调节“呼吸”的变循环发动机,省油又有力。
它的隐身能力也得是全方位的,不光是对付雷达,还得对付红外、光学等各种探测手段。
说白了,六代机就是一个集成了最尖端科技的空中指挥官和全能战士。
现在这个F-47,就是美国空军选中的“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项目的最终赢家。
今年3月份,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选中了波音公司来干这个活,并且亲自给它命名为F-47。
这个编号也很有意思,既是为了纪念二战时著名的P-47“雷电”战斗机,也暗合了美国空军成立于1947年,还顺便蹭了自己作为第47任总统的热度。
当时特朗普吹得天花乱坠,说这飞机的试验型号已经秘密飞了五年,性能天下无敌,速度超过两倍音速,作战半径超过1000海里(差不多1850公里),比现在的F-22猛禽要远得多,而且隐身性能好到“几乎无法被探测”。
他还说,美国的盟友们已经排着队想买,不过给他们的可能是“阉割版”。
现在看来,特朗普当时的话,有一部分是靠谱的。
空军参谋长阿尔文证实了,确实有两架竞争用的原型机,已经秘密飞了好几年,积累了“数百小时”的飞行数据。
这说明,F-47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大量前期验证的基础上。波音公司幻影工厂,专门搞前沿技术的部门的负责人科林·米勒也放话了,说大家会对F-47的首飞速度感到“惊讶”,暗示可能会比2028年更早。
为什么能这么快?
米勒解释说,因为波音在拿到正式合同之前,就已经砸下“巨大、巨大的投资”,在圣路易斯的工厂里建好了新的生产线,把人、设备、技术都准备妥当了,就等着一声令下。
这有点像你盖房子,地基、钢筋、水泥都提前备好了,等图纸一到,立马就能开工,自然比别人快。
那么,F-47到底长啥样?
从目前公布的图片和动画来看,它的外形挺有特点。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用了“鸭翼”——就是在主翅膀前面,机头后面,还有一对小翅膀。
这事儿挺让人意外的,因为过去西方航空界普遍认为,鸭翼会破坏飞机的隐身性能,所以他们的五代机,像F-22、F-35,都是没有鸭翼的。
现在F-47用上了,说明美国人可能找到了解决鸭翼隐身问题的办法,或者他们觉得为了换取超强的机动性,这点代价是值得的。
另外,它的机头是宽扁的“铲形”,主翅膀带着明显的“上反角”,就是翅膀尖向上翘,整个机身看起来非常扁平。
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极致的隐身和气动性能服务的。
它的发动机,据信会用上通用电气或普惠公司正在研发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能让飞机在亚音速、超音速不同状态下都保持最佳效率,航程和滞空时间能大幅提升。
说完了飞机本身,咱们得聊聊,美国为啥这么着急?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关于咱们这边试飞了新型先进战斗机的消息就不断。
虽然官方没有证实,但外界普遍猜测,这很可能就是咱们自己的第六代机原型。
这对于美国空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要知道,自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主力战斗机领域一直是领跑者,从来没被别人在进度上超过。
现在眼看可能要被“弯道超车”,他们肯定坐不住了。
F-47项目的推进速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回应。
他们跳过了传统的“X”验证机和“Y”原型机竞标阶段,直接进入了工程制造阶段,就是为了抢时间,省下三到五年。
空军参谋长阿尔文说得也很直白,F-47是为了“在未来冲突中确保美国保持空中优势”,是“与其他相关系统一起确保未来的(空中)优势”的关键平台。
说白了,就是不能让别人在天上比自己强。
当然,光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F-47项目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钱。整个项目预计要花掉数千亿美元,单架飞机的造价可能超过3亿美元,光是前期的研发制造合同就值200多亿。
这么大的投入,国会那边能不能一直支持,是个未知数。
第二个挑战是波音公司自己。这几年,波音的日子不太好过。
民航领域的737 MAX出了大事故,军用领域的KC-46加油机也被曝出结构缺陷,公司信誉和品控能力受到严重质疑。
去年,波音甚至净亏损了118亿美元。
现在把这么重要的六代机项目交给它,很多人都捏把汗。
今年8月,波音防务部门的工人还罢工了,公司甚至打算招新人顶替,这都给项目的顺利推进蒙上了阴影。
波音幻影工厂的负责人说他们有“100%的资源”,这话听着提气,但能不能兑现,还得看实际行动。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点,就是F-47的定位。它不是一架单打独斗的飞机,而是整个“系统家族”的核心。
它要和一群高度自主的无人僚机配合,形成一个作战编队。
这些无人机可以是侦察兵,可以是电子战专家,也可以是火力投送平台,由F-47这个“大脑”来指挥调度。
这种“有人-无人协同”的作战模式,才是六代机真正的精髓。
所以,F-47的成功,不光是飞机本身要造得好,整个指挥控制系统、数据链、人工智能算法都得跟上。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F-47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没必要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恐慌是因为,美国在航空工业上的深厚积累是客观存在的,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公司,几十年来一直在吃这碗饭,经验、技术、人才储备都非常雄厚。
F-47的快速推进,证明了他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依然很强。
掉以轻心则是因为,技术发展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咱们在五代机歼-20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证明了我们有这个能力。
现在在六代机的赛道上,大家几乎是同时起跑,甚至我们可能还稍微领先半个身位。
关键是要保持定力,按照自己的节奏,把基础打牢,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F-47再先进,它也是2028年甚至更晚才能首飞,离真正大规模服役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段时间,就是我们继续加速、巩固优势的窗口期。
另外,从F-47项目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趋势。
第一,航空装备的研发周期正在被极力压缩。
过去那种按部就班、慢工出细活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国际环境。
谁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更快地拿出产品,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第二,成本控制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再好的武器,如果贵到买不起、用不起,那也是白搭。F-47高昂的造价,本身就是它未来能否大规模列装的一个隐患。
第三,体系作战是王道。
单件武器的性能再突出,也比不上一个高效协同的作战体系。
未来的天空,是“群狼战术”的天下。
最后,咱们回到开头。
F-47开造了,这是个事实。
它代表了当前航空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美国维持其空中力量优势的决心。但我们不必把它神话。
它有它的技术亮点,也有它的现实困境。
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埋头苦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别人造他的F-47,我们搞我们的先进技术。
航空工业的发展,比的是耐力,比的是韧性,比的是谁能笑到最后。
2028年,当F-47第一次冲上云霄的时候,我们天空中的主角,也一定会是同样甚至更加耀眼的存在。
这场关于天空的竞赛,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章节。
(全文完)
来源:一片冬麦一把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