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党委政府与残疾人的桥梁纽带,更是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升残疾人服务可及性、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社区居民在兑换区挑选商品后进行兑换。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来宾报道
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党委政府与残疾人的桥梁纽带,更是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升残疾人服务可及性、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基层残联组织改革的各项要求,在积极发挥“一会一家一队”残联基层组织作用的基础上,依托现有机制、服务、项目等资源,探索创新,着力在强阵地、优服务、聚合力上下功夫,助推基层治理和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激发基层残联组织新活力。
国庆将至,社区组织居民与志愿者携手开展灯笼制作活动,亲手完成的灯笼可由参与者带回家留作纪念。
2024年9月,自治区残联组织建设工作会议选址来宾,兴宾区作为现场示范点分享了其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领域的先进实践经验。此后,中国残联以及自治区残联的相关领导均对其成效与创新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其在夯实残疾人服务基层基础、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示范价值。
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是残疾人事业的“根基”,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残疾人权益的实现质量,也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社区里,写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寄语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立足残疾人基层服务提质需求,兴宾区将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作为工作核心抓手,率先在河西街道瑞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实践探索,创新试点建立“一会一家一队”残疾人基层组织新模式。并以此为重要突破点,兴宾区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完善服务链条,持续优化残疾人服务网络,并通过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推动残联基层组织改革向纵深推进、落地见效。
在此基础上,兴宾区进一步创新服务机制,推行“残协+党员+网格员”协同服务模式。该模式深度整合三方优势:以残协的专业服务能力为支撑,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引领,以网格员的细致关怀服务为补充,通过三方联动与残疾人结对帮扶,为其提供全方位、组团式的精准服务。
社区里,居民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手工制造,借此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来宾市兴宾区河西街道瑞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瑞民社区残疾人协会主席胡自杰告诉记者,作为广西首批在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开展残疾人协会试点之一,瑞民社区便构建了“残协+党员+网格员”的扶残助残新格局。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264场次,4500多人次参与“同心超市”积分换购活动,610多人次享受两项补贴,其中仅2024年就有584名残疾人获得医疗补助、25户残疾人获得家改服务、46名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残疾人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在具体实践中,兴宾区多维度发力夯实基层残联服务效能:一方面,由残联、民政、统战等部门协同联动,在瑞民社区重点推进“时间银行”志愿服务试点。该试点创新实行“一户一卡”积分管理与积分兑换机制,依托“同心超市”常态化开展积分兑换活动,既有效激活了易地搬迁残疾人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并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也为社区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中秋节将至,社区居民一起做月饼,庆中秋。
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残联“专兼挂”改革部署,聚焦基层组织人员结构优化,通过强化人员动态管理,2024年以来已完成26名基层残联工作人员的调整与配备工作。人员队伍的精准优化,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基层残联的服务力量,更有效激发了工作活力,推动基层残联整体服务能力实现显著提升。
此外,为筑牢基层服务队伍“稳定线”,兴宾区切实落实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将其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统筹保障,确保人均月工资稳定在3000元以上。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专职委员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为基层残联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社区小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场“喜迎国庆”主题文艺演出正在上演,残疾人朋友钟碧娟登台献唱《搀扶》。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兴宾区共形成“残协+党员+网格员”网络290个,其中党员1872人,网格员1944人,结成助残帮扶对子6800多个,构建了残疾人“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亲在网格结”的基层服务格局,让残疾人的需求在网格内精准响应、问题在网格内高效解决、情感在网格内深度联结。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