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果然被耍?韩国终于强硬一回,说好的3500亿不给美国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1:41 1

摘要:根据协议内容,美国将在对韩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方面做出让步,韩国则承诺以“35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作为交换。韩方在协议初期的公开表述中称,这笔投资将以“贷款、担保、股权合作”为主,现金成分极少,协议具有灵活性,不涉及一次性付款。

交易桌上突然扔出一张“3500 亿美元现金承诺”,韩国国家安全顾问公开回应:“我们无法支付这笔现金。”

就在美方试图用投资换取关税优惠之际,韩美关系骤然冷却。

2025年7月,美韩两国在华盛顿敲定了一份影响深远的贸易投资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美国将在对韩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方面做出让步,韩国则承诺以“35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作为交换。韩方在协议初期的公开表述中称,这笔投资将以“贷款、担保、股权合作”为主,现金成分极少,协议具有灵活性,不涉及一次性付款。

事情很快发生急转。9月下旬,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称:“韩国与我们签订的条款是3500亿美元现金注资,必须提前到位。”这番言论迅速点燃韩国政界与舆论界的警觉。一笔本应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分期注入的长期投资,被美方直接定义为“预付款”,并要求一次性兑现。

消息公布当晚,韩国国家安全顾问魏圣洛罕见地在电视采访中直接回应:“我们无法以现金方式支付3500亿美元。”他的用词没有模糊余地,透露出强烈的立场信号。

次日,总统李在明出面补充称,若按此要求付款,韩国可能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覆辙,国家经济将承受难以承受的压力。

数据显示,韩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总量为4163亿美元。若要直接支付3500亿美元现金,意味着国家将一次性动用超过84%的外汇总额。这笔资金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国家的金融压舱石,用于稳定汇率、支撑对外偿债能力与进口能源支付。一旦动摇,韩元汇率、资本市场与国际信用都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与此同时,韩国银行界与智库纷纷开始讨论应急预案。部分专家警告称,一旦市场感受到储备可能被消耗,将可能引发对韩元的投机性做空与资本外流风险。韩国金融监督机构据称已经向国内五大商业银行下发“外汇流动性准备通知”,防范外部冲击。

在这种敏感背景下,一条有关外汇的消息为韩国争取到一丝外交空间。9月28日,美国财政部发布声明,确认韩国不构成“货币操纵国”。韩国政府第一时间公布了该消息,试图向国际市场与国内民众传达一个信号:尽管谈判艰难,韩国仍在努力维护国家金融主权。

这条消息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标签定义。在国际政治语境中,是否被认定为“货币操纵国”直接关系到一国金融操作的合法性与市场信心。美国的这项表态,虽未涉及投资条款,却有助于韩国在谈判桌上维持基本稳定姿态。

外交缓和并未打消疑虑。多家韩国媒体连续追踪报道指出,美国方面并未放松“现金支付”的底线。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与多场演讲中多次强调,韩国这笔钱是“必要的合作代价”,不应拆解为分期或投资安排。

自此之后,美韩关系在短期内出现急剧冷却。双方未在后续多边会议上安排高层正式会晤,协议进入技术性审查阶段,实质执行被推迟。3500亿,这一原本被包装为合作象征的数字,已经成为美韩之间一场角力的焦点。

进入10月初,韩国国内政策层逐渐从外交反应转向金融底线防守。

李在明政府在紧急会议上决定,暂停批准全部对美直接现金投资项目,除非美国公开确认允许分阶段注资。

首尔官方迅速与多家美国律所接触,希望就“协议支付方式争议”启动法律审查程序,核查协议文本中是否存在可被误读的表述。与此同时,韩国国家情报机构亦介入调查,确认是否在签署前存在对方未明确披露内容的情报盲点。

随着舆论升温,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协议原文中对于“投资结构”确有模糊措辞。虽然前期谈判团队提供的备忘录指出,应以项目对接、贷款融资为主,但正式文件中并无对现金比例设限条款。这给了美方一定解读空间,也为后续谈判埋下不确定伏笔。

韩国财政部门随即发出正式通报称,协议需重新审议实施细则,任何超出常规支付方式的安排需提交国会审议。国会在10月初特别会议上发布声明称,“任何可能动摇国家外汇安全的条款将被否决”。

舆论方面也迅速形成共识。韩国主流媒体普遍呼吁政府应在保障国家经济主权基础上,重审对美经贸依赖结构。大型门户网站民调显示,超过72%的受访者反对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支付美方要求的“现金清单”。

在企业界,情况同样紧张。三星、现代、SK等韩国跨国集团高层私下表达关切。部分对美投资计划被按下暂停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韩国三大企业联合提交报告指出:“在当前外部资金链压力下,任何非计划内资本外流都将显著影响企业海外扩张策略。”

与此同时,韩国央行已就外汇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提出警告,并准备扩大干预额度。外汇稳定基金预案正在内部评估,目标是防范突发大额兑换或资本回撤潮。

在多重压力下,韩国政府决定将该协议重新纳入国家战略层级审查框架内,计划在即将举行的APEC峰会上由总统直接对美方提出三项修改建议:一,明确支付结构允许阶段性投放;二,引入国际第三方担保机构参与资金监管;三,将项目回报权力归属纳入协议条款重议范畴。

魏圣洛在相关闭门会议中表示:“国家无法用几代人积攒的储备,去换取一次交易中的妥协。”

这番话并未公开,但韩国社会已感受到这场谈判背后的紧迫氛围——3500亿的背后,是一个中等国家在强权之间如何守住经济底线的挣扎与抉择。

谈判僵局延续之际,资本市场率先发出警报。韩元兑美元在多个交易日中出现明显下行,汇率压力被媒体称为对“3500亿现金要求”最直接的“反馈”。投资者开始计较国家储备消耗速度与外部信用风险。

与此同时,韩国外汇市场机制开始调整。政府宣布将人民币与美元交易时间扩大至夜间交易段落,以增加流动性调节的空间。这个安排被多家财经媒体报道为应对外汇冲击的一项缓冲措施。

在产业层面,韩国大型企业开始对外投资节奏调整。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启动部分内部预案。财政部、央行与外汇局联动评估“最坏动用现金”“项目折价回购”“互换额度扩容”等应对路径。部分媒体披露,韩方高层曾讨论向日本或欧美国家寻求“临时流动性支持”或“货币互换扩大协议”,以防支付压力在短期内损害经济底线。

还有一个被广泛报道的节点:韩国外交部长宣布,在推进对美投资执行前,将首先解决在美国境内的韩国劳工签证问题。此前,一次针对韩国工人的移民行动引起首都震动。

外交部公开称,若签证障碍不能清除,部分承诺项目无法在美国合法运作。这一声明被视为一种策略性阻滞点:在履行投资承诺之前,必须先确保执行机制畅通。

随着谈判持续未果,舆论焦点逐渐从“3500 亿金额”转向“国家能否承受这样的条款结构”。数家媒体投入连载报道,梳理 1997 年金融危机历史,传播“若盲目动用储备”的警示声音。社会层面恐慌情绪开始蔓延,多名学者、经济评论人在公开场合呼吁:若条款无法平衡,协议终止也该接受。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方面尚未公开放弃“现金优先”的立场。特朗普与其顾问在数场演讲中反复提及:“那笔钱必须到位。”而美国商务部与财政部对外表示,投资结构与资金控制权是关键考量,美方需确保资本流向受控。这一表态被韩国媒体解读为“底线坚持”,加剧谈判压力。

随着峰会逼近,谈判格局进入关键时刻。如果美国在峰会上坚持现金条款,韩国势必必须让步或退出;如果美国提出结构性修改,双方有可能重新开启合作窗口。

一种可能路径为“阶段支付 + 项目挂钩”模式。韩国方面已在多个报道中建议将投资款项与具体美方项目对接,根据节点注资。这种安排允许资金以贷款、担保或资本投入形式分批进入,而非一次性覆顶。若美国接受该模型,现金压力将得以缓解。

另一种路径是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或国际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监管方。若该机制被纳入协议条款,可在一定程度化解美方对资金使用控制的疑虑,也提升项目透明度。报道中已有谈判层面提及此种方案,但尚未形成正式书面文本。

此外,货币互换协议成为双方关注重点。美国已确认韩国不归入“货币操纵国”名单,这一点在谈判中为韩国争取到技术缓冲空间。若双方签署长期互换额度协议,韩国便可缓冲外汇压力,在支付安排上获得灵活性。

项目回报、收益分配问题也处于博弈中心。韩国政府强调整体投资必须商业可行、合理利润分配,不能被美国单方面掌控。美国则在多个公开声明中强调希望拥有投资选择权与对部分项目的主导权。这一分歧可能成为协议执行的绊脚石。

若峰会未能达成让步,韩国可能考虑暂缓协议执行或选择退出部分条款。多数媒体分析认为,协议最终落地可能带有大幅修正版本,而不是原始条款全额履约。

观察点包括三大变量:美国是否让步改变现金条款;韩国在峰会上能争取到何种结构让步;协议文本中项目控制与收益权安排将落在何种平衡点。谁在这三条曲线上先动一步,谁就有可能赢得谈判优势。

短期内,韩美谈判仍处于高张力状态。协议能否转为

来源:猫眼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