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巨头一汽“反向操作”:为何不抱华为大腿,收购掉队的卓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1:43 1

摘要:在如今的中国车市,特别是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央国车企们都在竞相追逐一个指标——“含华量”。上汽、东风、广汽、长安,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大厂,都和华为打得火热,动辄就是深度合作、甚至“Huawei Inside”模式,生怕自己在这波浪潮中落后。

一汽的这波操作,确实让人有点看不懂。

热点概况:央企巨头为何“另辟蹊径”?

在如今的中国车市,特别是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央国车企们都在竞相追逐一个指标——“含华量”。上汽、东风、广汽、长安,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大厂,都和华为打得火热,动辄就是深度合作、甚至“Huawei Inside”模式,生怕自己在这波浪潮中落后。

但我们的“老大哥”一汽,却在这个关键时刻“另辟蹊径”,做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决定。

9月2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示了一汽增资并收购卓驭股权的案件。这个消息证实了此前的坊间传闻:一汽要将这家大疆旗下的智能驾驶企业收归麾下。根据公告,一汽将持有卓驭35.8%的股权,取代New Territory成为第一大股东。虽然一汽并未取得卓驭的单独控制权,而是与大疆方共同控制,但豪掷大笔资金的决心可见一斑。

这个决定在行业内引发了巨大的疑问:为什么一汽不选择如日中天的华为,非要收购这家被外界认为“掉队”的卓驭?

态度/观点:一汽的“无奈”与“野心”

要理解一汽的这番操作,我们得先搞清楚卓驭目前的处境,以及一汽自己面临的困境。

一、卓驭的“掉队”与“性价比”

在智驾领域,卓驭曾经是“地大华魔”中的一员,风头无两。但近年来,它确实被拉开了差距。华为、Momenta、地平线等头部玩家在“门到门”的高阶智驾上你追我赶,而卓驭却一直停留在L2级别的基础功能上。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症结在于卓驭的技术路线。大疆的基因是“性价比”,卓驭也沿袭了这一理念,早期的方案选择了算力较低的德州仪器TDA4-VH芯片(只有32TOPS)。在L2阶段或许够用,但面对复杂的城市领航场景,这点算力根本就是“米上雕花”,无能为力。

所以,很多追求高阶智驾体验的车企自然不会选择卓驭。相比之下,地平线的芯片算力更高,而且成本接近,还能满足国产替代的需求,对车企更有吸引力。

二、一汽为何仍要“赌一把”?

既然卓驭有明显的短板,一汽为何还要花大价钱买下它?这里面藏着一汽的无奈和野心。

1. 拒绝做“代工厂”:央企的控制欲

一汽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老大哥”,有着根深蒂固的控制欲。虽然华为的ADS方案很强,但代价是车企必须接受华为的深度绑定,甚至可能被外界视为“华为代工厂”。一汽旗下的红旗品牌定位高端豪华,它绝不允许自己的品牌被任何外部供应商所定义。

收购卓驭,一汽得到了一个听话的“亲儿子”。虽然技术上可能暂时落后,但一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研发路线,将智驾技术完全融入红旗的品牌定位中。对于一汽来说,这笔交易买到的不是顶尖技术,而是战略控制权。

2. 燃油车智能化:卓驭的“独门绝技”

别忘了,一汽旗下还有大量燃油车。目前市场上,燃油车智能化受制于散热系统,高算力芯片容易引发高温,而卓驭基于低算力TDA4-VH的方案正好适用。卓驭在低成本、低算力上做高性价比的智驾系统,这正是它的拿手好戏。

看看卓驭和大众合作的途观L Pro,月销过万,堪称燃油车智能化的标杆。一汽旗下有庞大的大众体系,收购卓驭可以快速武装自己的传统燃油车,实现“油电同智”,这是华为目前不太关注的领域。

3. “掉队”的卓驭,可能是“便宜货”

卓驭如今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地位,跟几年前的巅峰时期相比,确实有所下滑。对于财大气粗的一汽来说,收购一个处于低谷期的企业,其价格可能比收购一个顶尖企业要便宜得多。坊间传闻的8亿美元,对于一汽庞大的体量来说,或许是一笔划算的“抄底”投资。

三、风险与挑战:一汽的这步棋走得险不险?

当然,一汽的这步棋走得并不轻松。对卓驭来说,一旦绑定一汽,很可能会丢失现有的其他客户,比如大众、东风等竞争对手。这些车企可能会担心信息泄露,转而寻求其他独立的供应商。这会使卓驭对一汽的依赖性大大增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对一汽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卓驭的技术能否快速升级。一汽管理层已经喊出“All in”智能驾驶的口号,要求红旗在未来3年内推出近30款新能源车型。这些车型对高阶智驾的需求是“门到门”,而不是L2。卓驭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补齐短板,追赶上华为的ADS3.0?从目前红旗天工系列平平的销量和车主对智驾功能的吐槽来看,这个问号拉得非常大。

结尾:未来谁主沉浮?

一汽收购卓驭,是“央企意志”战胜“市场法则”的一次博弈。它代表着传统汽车巨头试图通过“买买买”来掌握主动权,摆脱对科技巨头的依赖。但在瞬息万变的智能驾驶赛道上,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想象。

一汽的选择是自建“护城河”还是“画地为牢”?收购卓驭后,一汽能否真正实现“弯道超车”,还是会因为技术路线的保守而进一步拉开与华为的差距?未来几年,一汽和卓驭的深度合作将给出答案。

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一汽是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还是被老大哥的自负所拖累了?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平底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