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近来,关于“预制菜”的纷争,不时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透明度和预制菜定义的讨论,同时使消费者知情权与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成为焦点。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事实上,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并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然而,由于预制菜产业在迅猛发展中,存在产品标准不完备、监管机制不到位、社会认知不一致等问题,大众对于预制菜仍有知识性的盲点和分歧。
市场实践中,“中央厨房预加工的半成品”与“需简单复热的成品菜”界限模糊,馒头、汉堡等主食类产品是否属于预制菜也存在争议,这导致消费者无法清晰判断“预制”与“现制”的边界。大众消费者普遍认知中“带包装、经预加工的食品即预制菜”这一概念,与现行标准中的“预制菜”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标准缺失带来的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阻碍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预制菜标准的确立,必将为行业提供规范。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的要求,本质上是构建“企业自律—消费者选择—市场监督”的闭环治理体系。这一做法能显著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推动餐饮市场从“劣币驱逐良币”转向“优胜劣汰”。
同时要认识到,明示制度并非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确保所披露的信息真实、有用,为消费者提供明确指引。例如,可要求企业在菜单、点餐系统或显著位置,明确标注预制菜品类、生产日期、复热方式等关键信息。除了菜单标注,还可通过门店电子屏循环播放预制菜加工过程,或在餐盒上印二维码,实现食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这种约束既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又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也将推动餐饮业形成更清晰的两条差异化发展路径。“标准化路径”通过中央厨房集约化生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出餐效率,适合连锁餐饮、团餐等规模化场景;“现制优先路径”则通过“透明厨房”“现场制作”等场景,创新满足消费者对“现做现吃”的体验需求,适合高端餐饮、特色小店等体验型场景。这种分化,恰是对餐饮资源配置的优化。“标准化路径”释放规模经济效应,“现制优先路径”创造体验价值,共同推动餐饮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诚然,破解预制菜标识与管理困局,不能仅靠国家标准的出台,还需要法律、监管、企业、消费者多方协同发力。法律层面,需进一步细化餐饮主体的告知义务与违规处罚条款,为明示制度提供刚性约束;监管层面,要加强跨部门执法联动,杜绝标识“走过场”或“打擦边球”行为,提升执法威慑力;企业层面,要主动对标国家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地明示产品信息,以诚信经营赢得市场;消费者层面,需增强对预制菜的认知与辨识能力,通过理性行使选择权,倒逼行业走向规范。唯有各方共同发力,才能推动预制菜行业从“有标可依”迈向“有标必依”,通过“主动明示”实现“信任共建”。
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不仅是为行业立规矩,更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践行,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对市场规则的敬畏。当国家标准不断普及落实,更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需求,让“选择”有依据,方能共同推动餐饮行业乃至整个消费市场,迈向更健康、更透明的未来。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