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1.8米的人形机器人即将走出实验室,A股机器人板块却在单日跌超3%——这不是科技梦想的冷却,而是产业爆发前的蓄力。9月26日,机器人ETF基金收跌3%的同时,全天吸金超2100万元。
当1.8米的人形机器人即将走出实验室,A股机器人板块却在单日跌超3%——这不是科技梦想的冷却,而是产业爆发前的蓄力。9月26日,机器人ETF基金收跌3%的同时,全天吸金超2100万元。
资金用真金白银投票:在短期情绪波动的水面下,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浪潮已悄然成型。
一、3%的回调,挡不住1.8米的“钢铁洪流”
早盘9点30分,A股开盘钟声刚落,机器人板块便被绿色覆盖:东杰智能跌超6%,汇川技术跌超5%,大族激光、双环传动跟跌4%……截至收盘,机器人ETF基金单日跌幅定格在3.2%。但交易软件的另一个数据同样刺眼:该基金当日资金净流入达2145万元,创下近一周新高。
这不是偶然的“逆向操作”。翻开近期龙虎榜,机构专用席位在机器人板块多只个股中呈现“净买入”状态;融资余额数据显示,9月以来机器人板块两融余额增长超12亿元,杠杆资金正悄然加仓。市场用最直白的方式演绎着“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博弈——当部分资金因短期情绪抛售时,另一群投资者正盯着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口中的“反重力模式”。
“现在的机器人能在任何干扰下自己恢复站立,理论上能跳街舞、打太极。”王兴兴在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的发言,揭开了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的冰山一角。从2015年宇树科技发布首款四足机器人“Laikago”,到2023年推出具身智能算法,再到2025年的“反重力模式”,这家中国机器人企业用十年时间将实验室里的构想变成可落地的技术。而1.8米的人形机器人,正是技术积累到临界点的产物——它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道具,而是即将走进工厂、医院、家庭的“新物种”。
短期市场为何“跌跌不休”?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坦言:“近期科技板块轮动较快,部分资金从累计涨幅较高的机器人板块获利了结,转向AI算力等短期热点。但这种调仓更多是情绪驱动,而非产业基本面的变化。”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平均增长率达50%-100%,这个数字远超同期多数制造业行业,产业热度从未降温。
二、四大引擎轰鸣:人形机器人凭什么“接棒”新能源车?
当市场纠结于单日3%的涨跌时,招商证券的研报早已点破核心:人形机器人不是孤立的科技产品,而是政策、需求、技术、资本四大引擎共同驱动的“下一代超级产业”。
政策端的“绿灯”已全面亮起。美国将机器人列为“国家关键技术”,欧盟出台《工业机器人战略》,而中国在2023-2025年间连续发布《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从研发补贴到场景试点,政策工具箱全面打开。今年7月,深圳甚至将“人形机器人研发”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政策力度堪比十年前的新能源车。
需求端的“刚需”正在爆发。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0.8%,劳动力人口年均减少800万,工厂“招工难”、服务业“用工贵”成为常态。东莞某电子厂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一台人形机器人初期投入约50万元,但可24小时工作,3年就能收回成本,而一名熟练技工的年薪加社保超过15万元,且存在流动风险。“不是要不要用机器人,是不用就活不下去。”这种“机器换人”的紧迫性,正在从制造业向医疗、养老、物流等领域蔓延。
技术端的“奇点”已经突破。王兴兴提到的“反重力模式”,本质是运动控制算法的革命性突破——过去机器人摔倒后需要人工扶起,现在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平衡数据,配合AI算法快速调整关节角度,就像人类下意识站稳。更关键的是,大模型技术让机器人“更聪明”:特斯拉Optimus通过“世界模型”自主学习环境,Figure用人类日常视频训练机器人完成端茶、开门等动作,这些技术正让机器人从“执行指令”升级为“理解需求”。
资本端的“活水”持续涌入。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达187亿元,同比增长120%,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下场。更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的动作:宁德时代布局机器人电池,华为开放AI算力平台,比亚迪研发伺服电机——当新能源巨头跨界而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正加速成熟,就像2015年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集体爆发。
三、从“零件”到“整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准备好了吗?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就像2010年的智能手机。”中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打了个比方,“核心元件开始量产,系统集成商加速试错,场景落地从‘能用’向‘好用’突破。”
“大脑”越来越灵光。机器人的“大脑”分两层:负责决策的“AI大脑”和负责运动的“小脑”。前者依赖AI芯片,国内寒武纪思元芯片已支持每秒100万亿次运算,能实时处理视觉、触觉等多模态数据;后者靠控制器,汇川技术的伺服控制器响应速度达0.1毫秒,相当于人类眨眼速度的1/20,让机器人动作更流畅。
“肢体”越来越强壮。执行器是机器人的“肌肉”,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精度达0.1角秒,相当于钟表齿轮转动0.00003度,确保机器人关节不卡顿;江苏雷利的线性执行器能拉动500公斤重物,相当于10个成年人的力量。这些核心零件的国产化率已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65%,成本下降超40%。
“眼睛”越来越敏锐。传感器是机器人的“感官”,科大讯飞的3D视觉传感器能识别0.1毫米的物体差异,让机器人准确抓取鸡蛋而不破损;云天励飞的毫米波雷达可穿透烟雾、黑暗,在复杂环境中定位精度达厘米级。这些技术让机器人从“盲人摸象”变成“明察秋毫”。
宇树科技的进展正是产业链成熟的缩影:2018年,其初代人形机器人走10步就会摔倒;2023年,能完成简单舞蹈;2025年,“反重力模式”让它在推搡、斜坡等干扰下稳如泰山。王兴兴透露:“下半年发布的1.8米机器人,不仅能走路跳舞,还能拿起玻璃杯、拧开瓶盖——这些精细动作,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四、2100万资金“抄底”:聪明钱在赌什么?
当散户还在为单日3%的跌幅焦虑时,机器人ETF基金单日2100万元的资金净流入,暴露了机构的“小心思”。这种“逢跌布局”的背后,是对产业周期的深刻理解——科技产业的爆发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政策吹风-技术突破-资金涌入-场景落地-全面普及”的螺旋式上升,期间必然伴随着波动。
回顾新能源车的发展史:2019年补贴退坡,板块跌超20%,但宁德时代当年研发投入增长50%,随后两年股价涨10倍;2021年芯片短缺,特斯拉股价回调30%,但Model Y量产推动其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现在的机器人板块,正处于类似2019年新能源车的“技术突破后、规模量产前”的关键节点——短期看,成本仍高、场景有限;长期看,技术迭代加速、需求缺口扩大,一旦跨过“临界点”,增长将势不可当。
机器人ETF基金的设计恰好契合这种长期视角。该基金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全产业链:上游是传感器、减速器等“卖铲人”,中游是算法、系统集成等“包工头”,下游是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成品商”。这种“一网打尽”的布局,避免了单一公司的风险,又能享受整个产业的增长红利。数据显示,该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研发投入占比达8.7%,远超A股平均水平,这正是科技产业的“护城河”。
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参与这场科技革命?与其纠结单日涨跌,不如关注三个信号:技术上,人形机器人的续航是否突破4小时(满足日常工作需求);成本上,单机价格是否降至20万元以内(接近人工成本);场景上,是否有10个以上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当这三个信号出现,或许就是产业爆发的“发令枪”。
五、从工具到伙伴:当机器人走进我们的生活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2030年的清晨,1.8米的人形机器人“小宇”走进厨房,为你煎好鸡蛋、热好牛奶;送孩子上学后,它去医院帮护士推送药品;下午到工厂组装手机;晚上回家帮老人按摩、陪孩子读绘本。这不是科幻,而是王兴兴眼中的“机器人社会”:“未来5-10年,人形机器人会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从‘工业工具’变成‘家庭伙伴’。”
这种变化的底层逻辑,是“具身智能”的觉醒——过去的AI是“大脑在云端”,只能处理数据;现在的机器人是“大脑+身体”,能感知物理世界、与环境互动。就像人类通过双手改变世界,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成为AI改造物理世界的“终极接口”。招商证券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新能源车市场总和。
当1.8米的机器人站在面前,我们不必恐惧“失业”,而应期待“解放”——重复性的劳动交给机器人,人类专注于创造、情感、思考。就像洗衣机解放了双手,互联网解放了信息获取,人形机器人将解放人类的“身体”,让我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追逐梦想。这或许就是科技进步的终极意义: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活得更像“人”。
当机器人ETF基金的K线图还在上下波动,实验室里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短期的涨跌终将成为历史,而这场由政策、需求、技术、资本共同推动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改写未来。或许十年后回头看:2025年9月26日那个跌超3%的下午,正是普通人拥抱“机器人时代”的最好起点。
来源:我为机狂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