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he 2025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IROS 2025)是全球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预
时隔近20年,全球机器人顶会IROS将再次来到中国大陆!
The 2025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IROS 2025)是全球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预计超过6000名来自全球的机器人、AI与自动化领域顶尖专家将齐聚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本届IROS打破多项历史纪录:共收到来自全球66个国家/地区的5,083篇投稿,其中包括会议论文4,306篇及IEEE期刊(TRO/RAL/RAM等)转投论文777篇。目前已有150多家主流机器人厂商签约或意向参展。
“考虑到IROS每三年换一个大洲的轮换机制,这可能是未来若干年内在中国内地举办的唯一一次大型国际机器人顶会。”IROS 2025大会主席、国家杰青、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贺升在接受独家专访时透露了这个关键信息。
这意味着,对中国机器人产业而言,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历史性窗口。以赞助商和参展商加入IROS 2025,是一次品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更是深入学术与产业核心社群的高效链接。
在近日机器人大讲堂的独家专访中,王贺升教授分享了IROS 2025的筹备进展、中国机器人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深刻洞察。
▍从申办到筹备:一场来之不易的国际顶会
谈起成功申办IROS 2025的过程,王贺升教授感慨良多。
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IROS的申办竞争异常激烈。它由一个复杂的指导委员会把关,成员包括历届大会主席、程序主席,以及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工业电子学会、日本机器人学会、日本仪器与控制工程师学会等主要单位。
“每年各地都会提交申办申请,然后在年会上做报告,由委员会投票决定。”王贺升教授介绍,2022年申办时,中国还处在疫情期间,但最终还是赢得了主办权。
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机器人研究实力的飞速提升。“头几年我们还在第二第三,现在已经基本稳定在第一了,无论是投稿量还是接收量。”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时机。自2006年以来,IROS虽然在中国台湾、中国澳门举办过,但在中国大陆只办过一次。“下次再来到亚洲,大概率不会很快再回到内地。”
筹备过程中,很大的挑战来自规模的急剧扩大。“早期IROS只有一两千人,现在已经上升到5000甚至更多。我们预期今年参会人数可能会突破6000,其中一半以上是国外学者。”王贺升教授坦言,这对会场安排、住宿、交通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目前大会筹备进展顺利。已有150多家主流机器人厂商签约或意向参展,这将是IROS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展览。参展企业既包括国际知名企业,也有大量中国初创公司,将全方位展示机器人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
“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让国内更多学生和年轻学者能够在家门口参与国际交流,展示最新成果。同时让国内的初创企业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亮相,让学界最前沿的人认识到我们国内一些小的初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王贺升教授说。
▍“断崖式领先”:中国机器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在IROS、ICRA这两大顶会的投稿量和录用率,已经断崖式领先了。”王贺升教授这句话,揭示了中国机器人研究的现状。他从多个维度分析了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带来的整体推动。国家从上到下对机器人先进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研发经费,使科研人员能够在国家支持下产生大量理论成果。
其次是产业需求的倒逼作用。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先进制造业对智能化、自动化有了迫切需求,产业界投入大量资金,通过联合实验室、创新研究体、成果转化平台等形式,与学术界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协同机制,促进技术的落地和快速迭代。
第三是先进制造业带来的独特优势。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机器人技术能够快速迭代,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从硬件角度看,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
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催生了百花齐放的创新局面,涌现出众多初创企业。
王贺升教授坦言,中国的优势在于应用创新和快速迭代:“从0到1我们可能还有不足,但从1到100,我们是非常快速的。”这种强大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让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上充满活力。
但他也清醒地指出了存在的短板。在原始理论创新方面,还需要更多耐心和长期投入。在高端核心零部件领域,如高精度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仍存在技术积累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会聚焦: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
当前,机器人领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学习已经成为机器人领域最大的关键词。”王贺升教授观察到,AI技术正在重塑机器人的能力边界。
“深度学习和大模型使得机器人在感知方面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水平。”他介绍,“现在具身智能非常火,而机器人就是具身智能最重要的载体。”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智能技术应用到物理世界中。“对于机器人来讲,很重要的就是怎么能够把动作跟大模型结合起来。”目前业界正在探索视觉-语言-运动(VLM)模型,但“在物理环境中的感知-行动闭环和环境互动方面,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展望未来3-5年,王贺升教授认为几个方向可能实现重大突破:人机协同技术将更加成熟,高效的人机对话和意图理解有望率先实现应用;触觉传感技术的发展将大幅提升机器人的操作精度和灵活性;移动与操作的融合将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边行动边作业,极大拓展应用场景。
在所有机器人形态中,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很多人都把它作为除了智能手机、智能网联车以外的第三大应用平台。王贺升教授认为,“未来可能不是家家有一台车,而是家家都有一台人形机器人,甚至人人都会配一台人形机器人。”
这个判断的依据在于人形机器人的独特优势。“整个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很多基础设施都是为人类制造的,所以人形机器人可能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环境。”
在低成本、高智能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同时,“在有一些核心技术,像高精度的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功率密度、产品寿命、可靠性方面,其实都会有非常多的挑战。”
▍产业盛宴: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的顶级对接平台
IROS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连接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重要桥梁。
“我认为完全可能在这次大会展示的成果中,诞生一批未来的创新型企业。"王贺升教授对此充满信心。"机器人顶会有望汇集学术界最前沿的成果,其中大量成果具备孵化未来企业的潜力。”
IROS 2025在促进产学研融合方面做了特别设计,包括企业深度参与学术交流。例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业界领袖将发表主旨演讲,美团机器人研究院将举办学术年会分论坛,青瞳视觉赞助了具身智能主题的工业论坛……这些环节为产学研对话提供了平台。
大会还设置了多项人才和项目对接活动。低空经济智能飞行管理挑战赛、组委会和NOKOV度量动作捕捉发起的New Generation Star Project等,以及组织参会者赴宇树科技、云深处等杭州本地机器人企业、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展Technical Tours。这些活动旨在促进人才招募、技术交流与产业转化。
大会特别重视创新创业生态的构建,通过设立投资人与创业学者对接论坛、在展览区设置专门的交流区域等方式,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
对于青年学者,IROS延续了一贯的扶持传统。学生注册费仅为普通参会者的一半,同时享受同等参会待遇。除了传统的大会报告、主旨报告和技术论文报告环节,大会设置了IROS EXPO环节,学者可以携带自研的机器人原型样机,展示科研创新成果。在展区还有Late breaking results的海报展等,旨在鼓励最新技术成果的交流。
王贺升教授特别建议年轻学者充分利用茶歇、晚宴等社交环节,主动与报告人和同行交流互动。本次大会还特别设置了“make friends”活动,为每位参会者准备了专属姓名印章和定制丝巾,鼓励大家在交流时互相盖章留念,既作为破冰的开始,也为有价值的对话留下纪念,助力拓展学术朋友圈。
对于寻求技术合作的企业,王贺升教授建议重点关注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主动与学者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大会提供的交流平台。
▍如何把握这次“历史性机遇”?
采访最后,王贺升教授强调了这次大会的特殊意义。
ICRA在2021年的西安举办时,因为疫情只能是国内学者交流。“尤其我们现在整个的国际形势其实也都很紧张,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利用这次难得的会议机会。”
他指出,中国已经在很多技术上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很多国际学者非常关注我们国内学者的最新技术发表、Demo展示等等。”“希望能够让国际的参会者了解到中国学术和产业界的最新进展,然后未来跟国内的企业建立关系。”
王贺升教授对中国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相信,随着国家持续投入和产业不断发力,中国在国际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将持续提升。
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IROS 2025大会组委会已经全面启动合作招募计划,合作伙伴将获得多元化的展示与对接平台,合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才招聘、成果落地、企业参展、卫星会议、会议协办等内容。
了解企业赞助及参展信息: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家门口与全球顶尖专家建立联系,展示技术实力,寻找合作伙伴,招募国际人才。
今年10月,当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目光聚焦杭州,这不仅是一场顶级学术盛宴,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向世界展示实力、链接全球、共创未来的关键时刻。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