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案设计11)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4:55 1

摘要: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知识比较专业,所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不但要有步骤、有时间表、一个路线图,使得所有步骤和政策都不再是随机和临时的,还要考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继承性、系统性和一个祥尽设计的完整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模型和改革目标追求

目录

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的思想理念和改革目标

二、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三、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中的参数设定

(一)成长、接受教育时间和成人年龄

(二)理论社会劳动年限、标准社会劳动年限和理论失业年限

(三)老年年龄和标准老年年龄

(四)晚年养老时间和理论领取统筹养老金期限

(五)终止社会劳动年龄

(六)理论最低社会劳动年限

(七)增加一项老年养老金

(八)社会统筹缴费额度和社会统筹缴费率、个人社会统筹比

(九)统筹养老金均等分配值和劳动百分率、劳动补贴率

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参数数据关系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

【引言】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知识比较专业,所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不但要有步骤、有时间表、一个路线图,使得所有步骤和政策都不再是随机和临时的,还要考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继承性、系统性和一个祥尽设计的完整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模型和改革目标追求,从建立制度之初,就要有一个长期的统计预测,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逻辑合理的分析,对社会科学中的社会保障,除了定性分析外,还需要有定量分析,使用人口预期寿命来模拟人的一生于劳动有关的进程和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每年变化的参数,以设计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必须改革,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当人们的思想、观念一致统一时,即可迎刃而解。

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的思想理念和改革目标

我们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和“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法律确定了“社会统筹”与“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对应关系

1.社会统筹缴费资金现收现付的支付统筹养老金,这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内容。

2.个人账户缴费资金基金积累的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这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内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设计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原则是:根据人的寿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公民个人的社会劳动年限及年限内社会统筹情况均等分配统筹养老金,以累计个人社会劳动年限作为计算统筹养老金的基础,以个人历年社会统筹缴费情况的个人社会统筹比作为计算发放、核算调整统筹养老金的依据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国家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持,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其它。所以我们先把复杂的基本养老保险简单化为设计模型,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再返回来解决复杂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问题,从基本养老保险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如此。

本文只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建立设计模型,研究的基本养老保险原理是在国家(政府)的社会保障主导下,由法律规定的公民个人由家庭养老到养老社会化的一种养老制度:年轻时参加社会劳动的社会统筹缴费资金现收现付的支付老年人统筹养老金的代际关系,是社会统筹缴费资金支付统筹养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的平衡。

1.公民需要平等的以原来参加社会劳动时间(以“年”计量单位的社会劳动年限)公平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统筹养老金,保障公民老年时的基本生活的需求,保障老年人退出社会劳动后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资金来源,随着年老时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统筹养老金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相适应。

累计个人社会劳动年限越长领取统筹养老金越高,制定基本养老保险考虑的是对参加社会劳动影响公民个人寿命的补偿。

③制定领取统筹养老金期限使基本养老保险具有保险的意义,不因个人寿命长就领取统筹养老金时间长,确定的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使得领取统筹养老金人口预期寿命,保障公民个人在人口预期寿命之前是在国家保险社会统筹下的领取统筹养老金的基本养老生活,个人账户养老金是补充内容,在人口预期寿命之后公民享受的是国家福利下的老年养老金生活。

④在整体设计模型中,只要个人参加社会劳动达到标准社会劳动年限,就可以领取到满意的统筹养老金。无论领取统筹养老金的早和晚,只要公民个人累计个人社会劳动年限相同和在社会劳动年限内的社会统筹情况相同,在人口预期寿命时获得的统筹养老金的总额基本相同。

这是按照领取统筹养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的设计方法,《全方案设计》主要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的设计。

二、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基本养老保险有着密切关系,实行人口计划生育,规划人类自身繁衍已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须。

要维持人口总数量不变:以二个人繁衍二个后代维持在一个地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的人口总数量不变。首先是确定整个地球能养多少人合适?具体到我们国家应有多少人口总数量合适?这应该从我国的自然土地资源上每年我国生产多少粮食来考虑,即:全国人口总数量=粮食年总产量÷人均年粮食用量。若要以维持全国人口总数量不变为目的,则是当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等于当年全国死亡人口数量当年全国人口出生数量全国人口总数量÷全国人口平均寿命

人口数量变化曲线:计划人口数量是在出生时保证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都是相同的,以保持人口的总数量不变的设计。由于健康状况和自然规律死亡的因素存在,实际上,在一个地域内各年龄段人口数量(纵轴)随各年龄段(横轴)自然状况下的变化分布,基本是一条平滑下降的曲线,如下图:

人口各年龄段数量自然状况曲线

在各年龄段轴上分别设定参加社会劳动的成人年龄Z和退休年龄C及平均寿命D三点,模型面积□OAXD等于曲线面积△OAB为人口总数量,其中有△AXF等于△BDF的特征。

退休年龄平均寿命两点之间再设定老年年龄J一点,O-Z为成长、接受教育时间段,Z-J为劳动年龄段,J-B为老年年龄段

成长、接受教育时间的结束就是成人年龄。这里的退休年龄基准退休年龄。将老年年龄转化为标准老年年龄,将人口平均寿命转化为人口预期寿命

理论上老年年龄应当等于基准退休年龄,但社会保障的不断发展要求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又由于人的成长、接受教育时间需要不断的增加,再考虑不参加社会劳动人员数量、失业人员的存在、战争或非战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员数量等情况及人为的合理和不合理“提前退休”人员、计划生育的实施,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等各种影响因素,将使得老年年龄相对于退休年龄推后

关于人口老龄化,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判定人口老龄化程度,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变化,需要标定标准老年年龄,规范老年人范围,以统计老年人口数量,不能再用一个固定的老年年龄(60岁)统计人口老龄化,它应是一个随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变化的年龄。

我们要看到,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和人口老龄化计算都还是60岁,还是建国初期的情况,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社会保障还不普及,人们接受教育时间短,生活水平低,人口平均寿命短,基本没有“提前退休”人员。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使得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正常的人口老龄化不应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社会处于落后状态时,没有人口老龄化问题,因为除了大多数14岁以下的未成人年龄段人口,都是劳动年龄段人口,社会没有老年人“退休”一说。当“社会保险”出现时才有了老年人“退休”,所以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进步表现。

三、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中的参数设定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才能求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合理,这个共同点是大家都拥有的劳动,也是大家共有的“参加社会劳动”。

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是按照人的一生规划设计基本养老保险,科学的研究、制定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劳动)、养老的一生的发展过程。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模型,简单的来讲就是成长、接受教育时间占人口预期寿命的四分之一,参加社会劳动时间占人口预期寿命的二分之一,老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间占人口预期寿命的四分之一。

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是按领取统筹养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设计。在人的一生当中,至少要占用人口预期寿命的一半时间从事社会劳动,为参加社会劳动时间(社会劳动年限),在基本养老保险中看作是公民来世应尽的义务。

(一)成长、接受教育时间和成人年龄

设立模拟人的一生中的成长、接受教育时间,按现行文化教育程度有初中教育和之后的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根据完成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分为:完成初中教育时间是人口预期寿命20%,完成高中教育时间是人口预期寿命25%,完成大学教育时间是人口预期寿命30%。

一个公民,在基本养老保险设计模型即为模拟人,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能够受到基本或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很好的工作,享有健康自理的养老休息的时间,那么,他(她)的一生应该是比较幸福的。

成人年龄:是完成成长、接受教育时间后,允许公民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龄,目前法律规定是16岁。按中国目前教育从6岁开始上小学、初中到高中毕业为18岁;若是7岁开始上学则是19岁。按照完成高中教育确定成人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25%,也是参加社会劳动年龄。当有了参加社会劳动的权力和义务后,就有了参加和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权利。

(二)理论社会劳动年限、标准社会劳动年限和理论失业年限

我们假设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相同经历一生的模拟人,每一个人都能够平安的活到人口预期寿命为一生的终结,即以人口预期寿命100年为模拟人一生的寿命,并且之前没有死亡,将维持人口总数量在一个固定值。在人口预期寿命中各年龄段人口数量是相等均匀分布,即每一年岁的人口数量都是相等的劳动年龄段人口都参加社会劳动(没有失业)老年年龄段人口都领取统筹养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结束。模拟人在一生当中使用人口预期寿命的一半时间参加社会劳动,设定为理论社会劳动年限是人口预期寿命的50%。

这样,劳动年龄段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即为人口总数量的一半,即人口总数量50%。对于成长、接受教育时间段、老年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同理。当年全国人口出生数量也为每年岁人口数量,每年岁人口数量=当年全国人口出生数量全国人口总数量÷全国人口平均寿命

设定理论失业年限为人口预期寿命5%,标准社会劳动年限=理论社会劳动年限-理论失业年限,则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为人口预期寿命45%,作为领取统筹养老金的条件之一。(设计每一个社会劳动年限领取失业保险金时间为一个月)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树立人的一生要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以完成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基本要求。

(三)老年年龄和标准老年年龄

设定在人完成大学教育为人口预期寿命30%时,加上理论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50%)确定老年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80%,这也是基准退休年龄的“启始领取统筹养老金年龄”,与老年年龄相同。

理论上,基本养老保险人员总数量=人口总数量-成人年龄之前的人口数量=人口总数量75%。设定标准老年年龄人口数量为人口总数量15%,则参加社会劳动人口数量为人口总数量60%,社会劳动人口数量/标准老年年龄人口数量=4,这是设计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口状态指标最大值。一般的人口状态指标为:劳动年龄段人口数量(人口总数量50%)/领取统筹养老金人口数量(人口总数量20%)=2.5(考虑失业人口为人口总数量5%)。

没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下,需要将老年年龄量化处理的将其延长,推后老年年龄人口预期寿命5%(同理论失业年限)来确定标准老年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85%,作为公民个人达到老年人的标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的标准老年年龄应当与之不矛盾,要“科学立法”,替代我国现阶段以固定值“60周岁以上”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四)晚年养老时间和理论领取统筹养老金期限

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统筹养老金开始到人口预期寿命的时间,是模拟人晚年养老领取统筹养老金时间,也是理论领取统筹养老金期限,即:

晚年养老时间分别为人口预期寿命的30%(义务教育)、25%(高中教育)、20%(大学教育)。对应的领取统筹养老金年龄分别是人口预期寿命的70%(初中教育)、75%(高中教育)、80%(大学教育)。按照完成大学教育设计:晚年养老时间=人口预期寿命-启始领取统筹养老金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20%。

制定“领取统筹养老金期限”要规定享受统筹养老金时间的长短(为统筹养老金设定一个“保险期限”),维护社会统筹缴费资金支付统筹养老金的收入支出平衡关系,设定模拟人晚年养老时间是理论社会劳动年限的一半时间。

设计实际个人领取统筹养老金期限累计个人社会劳动年限的一半时间,建立与个人参加社会劳动时间的相关联系。

(五)终止社会劳动年龄

除了制定公民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龄,也要有一个终止社会劳动年龄为人口预期寿命90%的标记,标示着公民脱离生产资料,参加社会劳动的自然结束。

(六)理论最低社会劳动年限

公民参加社会劳动要有的一个必要的参加社会劳动最低年限,依据领取统筹养老金期限理论最低社会劳动年限为人口预期寿命(20%×2=)40%,是按照由模拟人在“启始领取统筹养老金年龄”时能够领取统筹养老金到人口预期寿命确定。(在终止社会劳动年龄时是人口预期寿命20%)

但是,因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性质,不要将最低社会劳动年限作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要参加社会劳动一年对应一份统筹养老金待遇

(七)增加一项老年养老金

实行社会保障真正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建议在基本养老金组成中增加一项老年养老金。在设计模型达到人口预期寿命后,这时模拟人的一生结束,不再有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这时的基本养老金仅剩老年养老金,是最公平的基本养老保险,仅有个人年龄和个人社会劳动年限两个因素(即个人社会统筹比都一样的都为1)。

社会统筹缴费额度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20%/每人”,社会统筹缴费率按照20%确定,对应(标准)社会统筹比为“1”,(为统筹养老金设定一个“保险系数”)。

个人社会统筹比是随个人自己自由选择的社会统筹缴费率不同而不同,是相互对应关系

社会统筹缴费率:20%、(18%、16%、14%、12%、10%、8%、6%、4%、2%)

个人社会统筹比:1、(0.9、0.8、0.7、0.6、0.5、0.4、0.3、0.2、0.1)

公民个人参加社会劳动每一年领取统筹养老金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1%,“当地职工平均工资1%/每社会劳动年限”是一个统筹养老金均等分配值。规定的1%是劳动百分率,规定老年养老金待遇的劳动补贴率是0.5%(是与劳动百分率一半的关系,在人口预期寿命后为1%)。

根据综上所述,以下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设计参数值:

假设全国人口预期寿命76年为例,模拟公民从成长、接受教育到成年后开始参加社会劳动进入劳动年龄时间段(许可有再教育时间),最后为晚年养老时间, 基本养老保险设计参数值数据有以下相关人口预期寿命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量化关系:

成长、接受教育时间:人口预期寿命的30%=22.8岁(完成大学教育)

成人年龄(参加社会劳动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25%=19年(完成高中教育)

老年年龄(启始领取统筹养老金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80%=60.8岁

标准老年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85%=64.6岁

享受晚年时间:人口预期寿命的20%=15.2年(完成大学教育)

终止社会劳动年龄:人口预期寿命的90%=68.4岁

理论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50%=38年

理论失业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5%=3.8年

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45%=34.2年

理论最低社会劳动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的20%×2=30.4年

社会统筹缴费额度(当地职工平均工资20%/每人)、社会统筹缴费率(20%)、个人社会统筹比(1)

统筹养老金均等分配值(当地职工平均工资1%/每社会劳动年限)、劳动百分率(1%)、劳动补贴率(0.5%)

注1:从以上可以看出,按人口预期寿命设计各参数,当人口预期寿命增大时,各参数也都将增加,随之变化,是动态的,并且是按曲线变化的(计算精度可以到“月”)。例如:“启始领取统筹养老金年龄”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而增加,如果全国人口预期寿命80年,那么“启始领取统筹养老金年龄”将是64岁。而完成标准社会劳动年限也可以领取统筹养老金。

注2:每年的社会统筹缴费和统筹养老金待遇都是随每年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变化。参见《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

2025-8-1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