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遭遇“印度优先”:美印关系的蜜月,为何戛然而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1:01 1

摘要:9月27日,华盛顿传来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美国将不得不‘修理’印度。”这不是网络段子,而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公开场合的原话。

9月27日,华盛顿传来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美国将不得不‘修理’印度。”这不是网络段子,而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公开场合的原话。

此时,印度新德里街头刚刚结束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美国产品游行,巨大的特朗普人偶在人群中被推着前行,标语写得直接又扎心:“背后捅刀子的家伙。”

2019年9月,莫迪在得克萨斯州“你好,莫迪”集会上一呼百应,五万人现场捧场,特朗普亲自到场助阵。

短短几个月后,2020年2月,特朗普踏上古吉拉特邦的土地,28个舞台、22公里欢迎队伍,场面堪比国宴。两人亲密握手、互称“伟大的朋友”,一度成为国际媒体口中的“新型大国合作样板”。

今年2月,莫迪成为特朗普第二任期首批访美的外国领导人,两人再度立下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美印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

8月初,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25%“对等关税”,一个月后因印度从俄罗斯采购石油,再追加25%惩罚性关税。50%的关税让印度成为仅有的两个被美国如此“特别对待”的国家之一。

新德里媒体直言:美国这是“既当裁判员又当球员”。8月30日,新德里街头上演抗议潮,民众高举标语“美国优先?印度也有优先权!”。

9月23日,莫迪在公开讲话中喊出“停止使用外国商品、支持本土制造”,媒体分析直接对准美国。9月16日,特朗普刚打过祝福电话,称莫迪“干得非常出色”。

没想到,白宫19日就宣布收紧H-1B签证政策,印度IT公司直呼“被打了闷棍”。美方还将印度列入23个主要毒品过境或生产国。双边关系,转冷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特朗普要“美国优先”,制造业回流、贸易逆差缩小、对外政策更强硬。莫迪要“印度优先”,“印度制造”升级,外资工厂搬到印度,出口多元化,产业自主。

美国对印度征收50%关税,理由很直接:2024年美印贸易逆差高达457亿美元;特朗普不满苹果等美企在印度建厂,认为印度“关税壁垒全球最高”。

美国希望印度跟随自己的外交节奏,牵制中国、制衡俄罗斯,但又不愿意让印度真的“强大到威胁美国地位”。

印度则坚持不结盟传统,既买俄罗斯石油,也和伊朗、东盟、非洲国家保持互动,加入金砖国家机制,多点布局,不愿做任何一方的“附庸”。

9月,印度抵制美国产品的运动升级。马哈拉施特拉邦节日游行人偶上的特朗普成了“反面典型”。印度陆军社交媒体甚至暗示,美印关系回到了1971年印巴战争的冷淡期。

当年,美国舰队在孟加拉湾耀武扬威,试图“吓唬”印度,结果印度越战越勇,自力更生。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春季报告显示,印度是全球少数对美国保持正面好感的国家之一,但反美情绪高涨说明“情感红利”正在消耗殆尽。

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印度年轻人发起抵制美国品牌的网络运动,影响遍及全国。

美印关系,不只是简单的贸易账本。美国想让印度成为“亚洲版德国”,但又怕印度产业链崛起后威胁自己。

印度在短短几年里,不光在IT、药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对美出口迅速增长,还努力推动本土芯片、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产业。美国不断加码关税,本质上也是对印度产业升级的“防备”。

安全层面,两国合作依然密切。印度是“印太战略”重要一环,美印联手在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洋举行多次联合军演。

莫迪政府也正在推进与美国的高端技术转让和国防互操作性项目。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钱峰指出,经济摩擦不会动摇大国间的战略合作根基,但裂痕已不可忽视。

欧盟对美印贸易争端反应谨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分析,欧盟对印度市场一直虎视眈眈,趁美印交恶之机积极推进与印度的自由贸易谈判。

亚太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也加大了与印度的产业链合作。中东国家则欢迎印度在能源、基建、数字化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美印这一轮裂痕,已经不单是领导人之间的误会。它是全球权力重组下的结构性摩擦。美国要保持单极主导,印度力图实现自主崛起。

两国一边贸易摩擦,一边在高科技、军工、能源等领域携手合作,未来的美印关系,或许会进入“竞争+合作”新常态。

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来说,这恰恰是全球多元化和产业链重构的重要信号。印度正在以更强的自主性参与全球分工,欧美、亚太、中东都在重新评估各自的战略筹码。

美印蜜月已远,结构性裂痕已现。下一个十年,是继续拉锯,还是另起炉灶?

来源:BOSS外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