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累赘还是宝?社会视角下老年人价值定位之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8:20 1

摘要: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前,72岁的周爷爷每天清晨五点准时支起炉子,揉面、擀皮、包包子,动作娴熟得像年轻时在国营食堂的模样。常有年轻人问他“这么大年纪咋还折腾”,他总笑着说“给街坊做点热乎的,自己也不闲着”。

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前,72岁的周爷爷每天清晨五点准时支起炉子,揉面、擀皮、包包子,动作娴熟得像年轻时在国营食堂的模样。常有年轻人问他“这么大年纪咋还折腾”,他总笑着说“给街坊做点热乎的,自己也不闲着”。

然而,在不少社会讨论中,与周爷爷相似的老年人,却常被贴上“负担”“累赘”的标签——这种对老年人价值的片面认知,既忽视了老龄化社会的客观现实,也割裂了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结,亟需从社会视角重新审视与定位。

在日常语境中,老年人的价值常被窄化为“需要被照顾”的对象:家庭层面,部分子女认为父母年迈后“帮不上忙、添负担”,对其参与家庭事务、社区活动的意愿视而不见;社会层面,“老年人占用公共资源”“老龄化加剧社会压力”等声音偶有出现,却鲜少关注老年人为社会提供的隐性价值。这种认知偏差,与真实数据形成鲜明反差。

国家统计局2025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0-69岁低龄老年人占比达58.3% ,这一群体中43.7%仍在通过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城市社区里,像周爷爷这样经营便民摊位、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占比超30%;农村地区,60-69岁老年人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达48.2%,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种粮稳收”的重要力量。

更具说服力的是《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发展报告(2025)》的数据:我国老年人年均参与志愿服务时长约86小时,累计贡献社会价值超3000亿元;在家庭照护领域,60岁以上老年人为孙辈提供日间照料、为患病子女分担家务的比例达62.1%,有效缓解了中青年群体的“育儿焦虑”与“养老压力”。这些数据清晰表明,老年人不是“社会累赘”,而是在家庭、社区、社会中承担着“支持者”“参与者”的重要角色,其价值既有显性的服务贡献,也有隐性的情感支撑。

将老年人视为“累赘”的片面认知,不仅是对老年人个体价值的否定,更会对家庭关系、社会运行产生多重负面影响。

(一)个体层面:价值感缺失引发的心理与生理损耗

老年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与家庭的认可。成都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研显示,被家人或社会评价为“没用处”的老年人,抑郁情绪发生率达37.2% ,显著高于有参与感的老年人(12.5%);同时,因“觉得自己没用”而放弃社交、减少活动的老年人,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达标率下降28%,身体机能衰退速度加快。前文提到的周爷爷,曾因子女一句“您别干了,在家歇着就行”而情绪低落,停摊半个月后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直到重新出摊、与街坊互动后,状态才逐渐恢复。这种“被闲置”的失落感,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损耗,远胜于体力上的劳累。

(二)家庭层面:代际关系紧张与照护资源错配

认知偏差易引发家庭矛盾:部分子女因认为父母“添负担”,对其生活照料流于形式,忽视情感需求,导致代际沟通减少、矛盾加剧;反之,一些老年人因害怕“被嫌弃”,即便有能力参与家庭事务、社区活动,也选择“藏起本事”,刻意减少与子女、社会的互动,形成“子女想照顾、老人不敢动”的错位。北京某家庭社工机构的案例显示,38%的“空巢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并非排斥照料,而是担心“自己帮不上忙,给子女添麻烦”——这种因价值定位偏差导致的“主动疏离”,让家庭照护从“双向温暖”变成“单向负担”,既消耗了子女的精力,也让老年人陷入孤独。

(三)社会层面:资源浪费与老龄化应对效率降低

从社会运行视角看,忽视老年人价值会造成双重浪费:一方面,大量低龄、健康老年人的劳动力与经验资源被闲置——我国有近1.7亿低龄老年人具备参与社会服务、轻体力劳动的能力,却因“老年人该休息”的固有观念,难以进入社区服务、公益帮扶等领域;另一方面,社会将大量资源集中于“被动照护”,却忽视了“激活老年人参与”的主动应对方式,导致老龄化应对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例如,部分社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却因仅提供“送餐、体检”等基础服务,未能调动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最终陷入“设施闲置、资源浪费”的困境。

重新定位老年人价值,不是简单否定“老年人需要照顾”的客观现实,而是要打破“非此即彼”的认知误区,从家庭、社区、社会三个层面,构建“认可价值、创造条件、保障权益”的支持体系,让老年人从“被照顾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一)家庭层面:从“单向照料”到“双向尊重”

家庭是老年人价值感知的第一场景,核心在于“认可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尊重其能力边界”。具体而言,子女应避免用“您老了,别管了”等话语否定老年人的价值,而是根据其身体状况、兴趣特长,为其保留参与家庭事务的空间——比如让擅长做饭的老人参与日常备餐,让有育儿经验的老人协助照料孙辈,让喜欢园艺的老人打理家庭绿植。这种“适度参与”不是“给老人添麻烦”,而是通过“被需要”增强其价值感。前文提到的周爷爷,子女后来不再反对他出摊,而是帮他改进摊位卫生条件、调整出摊时间,既满足了周爷爷“服务街坊、不闲着”的需求,也消除了“过度劳累”的顾虑,家庭关系反而更加和睦。

(二)社区层面:搭建“低门槛、多元化”的参与平台

社区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需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提供“力所能及、有获得感”的参与渠道。一方面,设置“轻量型”岗位:如社区“文明劝导员”“邻里互助员”“儿童托管辅助员”等,让低龄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既能发挥其经验优势,又不会造成体力负担——成都某社区试点“银发互助队”,组织60-69岁健康老年人为80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每日敲门、代购代办”服务,既缓解了社区养老压力,也让参与的老年人获得“被依赖”的价值感;另一方面,挖掘老年人的经验价值:开设“银发课堂”,邀请有技能的老年人教授书法、手工、家常菜制作等,让其成为社区文化的“传承者”,而非“旁观者”。

(三)社会层面:完善政策保障与价值引导

社会层面需通过政策支持与舆论引导,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友好环境。政策层面,应出台“老年人社会参与激励办法”:如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老年人给予“时间银行”积分(可兑换未来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参与轻体力劳动(如社区便民服务、农业辅助生产)提供安全保障与适度补贴;同时,规范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权益边界,明确用人单位、社区组织对老年人的安全保障责任,避免“过度使用”或“忽视权益”。舆论层面,应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宣传等渠道,传播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正面案例——如报道周爷爷这样的“社区便民能手”、农村地区“银发种粮人”的故事,打破“老年人=累赘”的刻板印象,营造“尊重老年人价值、鼓励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72岁的周爷爷如今仍是小区早餐摊的“活招牌”,不仅街坊爱买他的包子,不少年轻人还会主动帮他搬东西、看摊位;社区里,和他一起参与“银发互助队”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大家凑在一起“既能帮别人,也不闲着”,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不少。这些真实场景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老年人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能赚多少钱、能做多少重活”,而在于其对家庭的情感支撑、对社区的服务贡献、对社会的经验传承——这些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宝藏”。

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今天,重新定位老年人价值,不是“道德倡导”,而是“现实需要”:对老年人个体而言,参与社会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方”;对家庭而言,认可老年人价值是维系代际和谐的“纽带”;对社会而言,激活老年人参与是应对老龄化的“低成本、高效率”路径。唯有打破“累赘”的认知偏见,从家庭、社区、社会层面构建支持体系,才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被需要、被尊重”中安享晚年,让老龄化社会从“压力”转化为“活力”。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