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号下午3点17分,他一脚踩碎那玛峰5588米处的冰壳,滑了整整288米,同伴的手机里录下全程,画面最后停在5300米的碎石坡,雪雾散开,只剩一只手套挂在岩棱上晃。
“解开绳子就拍一张,能出啥事?
”——这句话,洪某再也收不回去。
9月23号下午3点17分,他一脚踩碎那玛峰5588米处的冰壳,滑了整整288米,同伴的手机里录下全程,画面最后停在5300米的碎石坡,雪雾散开,只剩一只手套挂在岩棱上晃。
遗体还在原地。
国庆长假结束,甘孜登协发通告:地形太陡,直升机悬吊方案刚通过,最快下周才能起运。
换句话说,31岁的洪某要在冰缝里再躺半个月,而那条陪他上山的“安全绳”,其实是淘宝百来块的白色静力绳,印着“吊装专用”,评论区清一色“晒货车绑货”。
康定文旅局干脆把山门关了,公告里一句“暂停接待”,翻译过来就是:别再偷溜了,抓到直接拉黑,三年别想进保护区。
可拦得住打卡的心吗?
那玛峰大本营的垃圾桶里,去年同期的红牛罐还在,今年又多了三箱过期能量胶——全是半夜摸上来的“夜爬小队”留下的。
有人把锅甩给“野导”。
确实,出事团队没备案,向导的资质页停在2021年,冰爪齿尖磨得跟旧梳子一样。
但更大的坑是社交平台上的“速通攻略”:
“两天冲顶,不请假,周五下班成都出发,周日回公司打卡。
”
底下三百多条“已收藏”,没人提醒那条点赞最多的路线,要横切一段40°的冰板,硬雪壳一踩就炸,专业队都得打双冰镐。
中登协赶在国庆前出了份《高山摄影安全指引》,白纸黑字:禁止在未固定状态下解除保护。
评论区最高赞却是——
“道理都懂,可谁帮我在雪山拍飞起来的剪影?
”
于是厂家顺势推“快拍短绳”,一头锁安全带,一头卡相机,号称“三秒拆挂,解放双手”,直播带货链接直接飘在事故新闻旁边,魔幻得像黑色幽默。
更魔幻的是救援账单。
直升机飞一小时三万六,不算吊绳和氧气,目前挂在甘孜应急局账上。
法学圈已经在吵:违规进山,救不救?
救,费用谁掏?
云南去年试过追偿,判了驴友承担70%,结果人直接辞职跑路。
四川这次能不能写进地方法,大家都在等后续。
说回那条288米的滑坠。
视频里洪某最后一声“哎——”拖得老长,背景音是同伴在喊“抓紧绳!
”
可绳子早被他自己解开,为了把相机举过头顶,拍一张“雪山云海单人照”。
有人事后一帧帧扒视频,发现冰壳裂之前,他左脚冰爪其实已经悬空,右脚却还在拧自拍杆角度——整套动作不超过五秒,足够把命交代。
所以,别光骂“野导”黑,也别只吐槽平台不管。
真正要命的是心里那点小算盘:
“别人能拍,我也能。
”
“就解开三秒,能有多倒霉?
”
雪山不跟你讲道理,它只认物理。
真想留命回家,记住三句话——
1. 拍照前先确认三个点:两只脚加一个保护,缺一个都别解安全带。
来源:英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