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巴尔的摩,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正在发生:即便目睹了凶杀案,市民也选择沉默,不愿向警察提供任何线索,这座曾经繁华的港口城市,如今成了犯罪分子的天堂。
在巴尔的摩,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正在发生:即便目睹了凶杀案,市民也选择沉默,不愿向警察提供任何线索,这座曾经繁华的港口城市,如今成了犯罪分子的天堂。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每年有超过4万人死于枪支暴力,监狱里关押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囚犯,当警察成为比罪犯更让人恐惧的存在时,这个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很多人把美国的治安问题归咎于枪支泛滥,确实,在美国买枪比买感冒药还容易,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枪店,但这个逻辑经不起推敲。
看看瑞士,这个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国,人均持枪率甚至超过美国,瑞士男性服完兵役后,可以把军用步枪带回家,然而,瑞士的谋杀率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民间枪支同样普及,但他们的街道依然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
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美国的建国历史,那些最早踏上北美大陆的移民,很多是在欧洲混不下去的人,他们不服管教,认为是政府和国王阻碍了他们发财,这些人建立的国家,自然充满了对权威的不信任。
早期的美国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每个定居点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执法,镇子里有治安官维持秩序,但一旦走出镇子,就进入了无法地带,强盗、匪帮在荒野上横行,杀人越货是家常便饭。
这种“镇内文明、镇外蛮荒”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西部的小镇,邻里守望相助,治安相对良好,但在大城市,当陌生人聚集在一起,当小团体的约束力消失,秩序就开始崩塌。
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繁荣掩盖了社会裂痕,但暗流一直在涌动,到了1960年代,积压已久的种族矛盾终于爆发,那场改变美国命运的冲突,即将在底特律的街头上演。
1967年7月23日凌晨,底特律第12街的一家地下酒吧里,黑人社区的居民正在为两名从越南战场归来的士兵举行欢迎派对,凌晨3点35分,警察破门而入。
这本是一次例行扫荡,但在场的82人全部被捕的消息迅速传开,愤怒的人群开始聚集,有人向警车投掷石块,有人砸碎了商店橱窗,局势迅速失控。
5天时间里,底特律变成了战场,装甲车在街头巡逻,狙击手在屋顶交火,最终统计:43人死亡,467人受伤,7200多人被捕,2000多栋建筑被焚毁,这是美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城市骚乱之一。
密歇根州州长不得不调动国民警卫队,甚至请求总统派遣正规军进城,当坦克开上底特律街头时,美国人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分裂。
从此,美国的城市骚乱形成了一套标准模式,先是某个导火索事件,通常涉及警察执法,接着冲突升级,暴力蔓延,然后职业罪犯趁火打劫,把商业区洗劫一空,媒体的现场直播把地方事件变成全国焦点,其他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声援,骚乱像病毒一样扩散,最后,当局只能出动军队镇压。
洛杉矶骚乱后,联邦政府组织专家撰写了著名的科纳报告,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正在分裂成两个社会,一个白人的,一个黑人的,彼此隔离且不平等。
报告认为,贫民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那里缺少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破败,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在街头游荡,毒品泛滥,帮派横行,暴力成为日常。
解决方案其实很明确:加大对贫困社区的投入,改善教育,创造就业,提供社会服务,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但这份报告最终被冷处理了,表面原因是越南战争耗资巨大,政府没钱搞社会改革,但真正的阻力来自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
当警察成为占领军威廉·布拉顿是美国警界的传奇人物,他先后执掌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的警察局,以铁腕著称,他信奉“破窗理论”,一扇破窗如果不及时修补,很快整栋楼都会千疮百孔。
应用到治安上,就是对轻微违法零容忍,今天放过一个小偷,明天就会有十个强盗,逻辑看似无懈可击,但布拉顿忽略了美国大城市的现实。
在贫民窟,小偷小摸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存方式,按照零容忍政策,半个贫民窟的人都该进监狱。
布拉顿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降低逮捕门槛,警察可以因为“形迹可疑”拘留任何人,不需要确凿证据,几个年轻人在街角聊天?抓起来,穿着嘻哈服饰?肯定不是好人。
这种做法彻底撕裂了警民关系,在贫民窟居民眼中,警察不再是保护者,而是占领军,他们随时可能破门而入,把你铐走,相比之下,当地的毒贩和帮派分子反而更讲规矩。
当基本的信任荡然无存,当执法者和民众互相仇视,社会秩序还能维持多久?更糟糕的是,这个问题已经被卷入了美国日益极化的政治漩涡。
在今天的美国,连如何看待治安问题都变成了党派立场的试金石,右派认为应该继续加大打击力度,把所有罪犯都关进监狱,左派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犯罪是社会压迫的结果,应该提高入罪门槛,甚至将盗窃合法化。
两派都拒绝承认问题的复杂性,都不愿意寻找中间道路,在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立中,真正的解决方案永远不会出现,贫民窟继续沉沦,警民关系继续恶化,暴力事件继续发生。
或许,这就是美国模式的宿命...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