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江特大桥位于长赣高铁湖南段CGHNZQ-1标段,线路自长沙西站引出后,向东跨越湘江主河道,连接岳麓区与望城区。其地理坐标处于湘江长沙段中游,紧邻长张高速湘江特大桥下游约3公里处,桥位选择既避开了生态敏感区,又确保与既有交通网络衔接 。大桥采用“96+93+3
长赣高铁湘江特大桥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其建设进展和战略价值备受关注。以下从具体位置、现状及未来影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具体位置
湘江特大桥位于长赣高铁湖南段CGHNZQ-1标段,线路自长沙西站引出后,向东跨越湘江主河道,连接岳麓区与望城区。其地理坐标处于湘江长沙段中游,紧邻长张高速湘江特大桥下游约3公里处,桥位选择既避开了生态敏感区,又确保与既有交通网络衔接 。大桥采用“96+93+390+93+96”米跨径布置,主跨达390米,为钢混结合梁斜拉桥,是全线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
二、建设现状
1. 工程进展
截至2025年9月,大桥已完成主栈桥首根管桩插打,标志着水上施工全面启动。湖南段于2025年7月30日正式开工,计划工期5年,预计2030年建成通车。此前因环评分歧(湖南省曾提议将桥梁方案改为隧道),项目一度延迟,但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复环评报告,扫清了建设障碍[[__LINK_ICO N]](http://jtt.hunan.gov.cn/jtt/xxgk/gzdt/szdt1/202411/t20241108_33496313.html?f_link_type=f_linkinlinenote&flow_extra=eyJkb2NfaWQiOiI3YmEzMjIwZDZiYjE0NDQyLWJkNzU1NTNiOGYwNjY5NTYiLCJpbmxpbmVfZGlzcGxheV9wb3NpdGlvbiI6MCwiZG9jX3Bvc2l0aW9uIjoyfQ==&inline_doc_id=null)。目前,中铁大桥局作为标段承建方,正同步推进主塔基础施工与上部结构设计。
2. 技术挑战
大桥地处湘江冲积平原,地质条件复杂,覆盖层以粉质黏土、细砂为主,局部存在岩溶发育区。施工需克服深水基础(最大水深18米)、大跨度斜拉桥主梁架设等难题。此外,湘江航运繁忙,需采用“一跨过江”设计以减少对航道的影响,同时需满足防洪标准要求 。
三、未来影响
1. 交通网络升级
大桥将成为长赣高铁连接长沙枢纽的关键节点,与长沙西站、黄花机场形成“空铁联运”体系。通过长沙西站接入常益长高铁、渝厦通道,可实现长沙至赣州1.5小时直达,长沙至厦门5小时覆盖,显著缩短湘赣两省时空距离。同时,大桥串联起京港澳高速、长张高速等陆路通道,强化长沙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 。
2. 区域经济联动
- 产业协同:大桥所在的长沙段将与浏阳经开区、赣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互补。例如,浏阳的电子信息产业可通过大桥快速对接赣州的稀土深加工,推动“光芯屏端网”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 。
- 旅游开发:沿线串联起浏阳红色旅游区(如秋收起义纪念馆)、萍乡武功山、井冈山等景区,预计通车后游客流量将增长20%-30%,带动文旅消费升级 。
- 土地开发:大桥周边的望城区、岳麓区已纳入长沙河西新城规划,预计将新增工业用地约2000亩,吸引物流仓储、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 。
3. 城市空间拓展
大桥通车后,长沙河西片区与河东主城区的联系将进一步加强,推动“一江两岸”均衡发展。望城区滨水新城、岳麓区大王山片区的土地价值有望提升,预计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超百亿元。此外,大桥与规划中的清风路湘江大桥(2028年建成)形成“双桥联动”,助力湘江科学城、南部融城片区的产城融合 。
4.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多项环保措施,如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泥浆排放、设置鱼类增殖放流站等。通车后,高铁的大运量、低能耗特性将替代部分公路运输,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万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大桥与湘江沿岸生态廊道(如湘江风光带)形成景观呼应,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
总结
湘江特大桥不仅是长赣高铁的“咽喉工程”,更是推动湘赣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其建设将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加速长沙“强省会”战略实施,同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提供交通保障。随着大桥及全线工程的推进,沿线地区有望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与城市扩容,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长沙#
#中部崛起#
#长赣高铁湘江特大桥#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