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慢慢长大:双相情感障碍少女的900天疗愈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0:41 1

摘要:它的作者是一位曾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女孩,她曾多次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经历过30余次心理治疗,如今重新踏上了求学之路。经她与家人同意,我们将这封信分享给每一个仍在迷途中挣扎的人。谨在此向她及家人致以诚挚的感谢。

这是一封特殊的信。

它的作者是一位曾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女孩,她曾多次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经历过30余次心理治疗,如今重新踏上了求学之路。经她与家人同意,我们将这封信分享给每一个仍在迷途中挣扎的人。谨在此向她及家人致以诚挚的感谢。

以下是N的信件原文(经编辑整理):

朋友们:

见信佳。

我是N,距离我第一次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住院已经过去900天了。

我的故事,或许和许多人相似。

小时候在原生家庭生活的不那么快乐,上初中后学习压力很重,再加上亲人相继离世,那个时候我患上了抑郁,我开始尝试求救,但是因为家里人的不理解,到高二那一年才开始真正的就医治疗。

我非常痛苦的熬过了这四年多,熬到抑郁转双向情感障碍,很多人或许没有听过这个名称,简单来说就是情绪波动大,会非常高亢和低落,在我把中考扛过来的时候,应该就是转到双向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情绪非常低落的同时也会特别特别开心,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双向,只以为我是不是好了,熬过来了,但是在我上了高中以后,我开始没有办法控制我的情绪,记忆非常深刻的是,我的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你不是有抑郁症吗?现在怎么笑得这么开心?我就像被雷劈了一样,我开始意识到这个情绪是我想有的?还是不受控的。在这期间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明明我的胃一点问题都没有却天天疼到吐血,我受不了了,开始频繁请假,等我真正开始就医的时候,讲真的心里没有活下去的念头,消极想法占据了我的整个大脑。

2023年,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科就医住院,一开始在住院期间我不想说话不想动,每天只有医生护士查房会说两句,后来渐渐地我认识了很多病友,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大家明明都已经伤痕累累,却总在想办法温暖别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陌生人之间最纯粹的善意,我的主治医生段医生、心理咨询师马医生和其他医生、邹主任、护士给予了我莫大的包容和帮助,我积极配合吃药、治疗。住院期间,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当时觉得无聊,随便写写,后面我开始享受,也真正开始记录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好像变成了小孩子,变成了我认为不懂事,不听话,不体谅人的小孩子,但我并没有意识到,后面还是在医生的引导下才认识到的。我觉得很难受,我强迫自己长大,可却因为心理疾病让我被迫去成为了一个孩子,但是在这次当小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我想象的糟糕,我好像真的和小时候的自己在一起,陪伴她长大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让我的主体更加的完善,同时也在疗愈创伤。

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发作反复中一次又一次的成长,那段时间我仍在反复的崩溃但却不再有过多极端的想法,状态也在逐渐恢复,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疗愈中,坚定了我未来的方向。

我想对还在挣扎的你说:这段路或许很长也很痛苦,但这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道坎,一切终将会过去,即使反复的崩溃,会让我们丧失活下去的勇气,但请永远不要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每一次跌倒又爬起,都是生命韧性的证明。现在的我毫不避讳的去讲曾经的经历,因为我觉得有这一段经历是上天赐予我的一段宝贵的财富,希望你们也是,接纳它,允许它。

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几句心里话。心理疾病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个人和医生的战斗,而是个人、医生和家庭统一的战斗,大部分第一次住院的家长都会觉得说我们家孩子都来医院住院了,药也吃了,治疗也用了,为什么还不好,觉得来住院一周就得康复个大半,住两到三个星期就要完全康复,但事实绝对不可能是这样的,几年受到的创伤怎么可能用这十天半个月就能康复。我的姑姑曾以为住院几周就能“治好”我,直到第三次住院时,她开始看书、查资料,真正试着理解我的世界。她的改变,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原本不再相信的亲情。我和父母的关系,也因此慢慢修复。

我想说心理疾病单靠一个人不能说完全不能恢复,只是恢复时间又长又心累,是拿孩子的前途和生命在赌,但如果一家人都做出改变,真正发自内心去的理解孩子,一起使劲往前走,那么即使你的孩子身处黑暗和漩涡,也会因为这一束光而做出改变,如果孩子康复得慢,请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信任。这场战斗是持久战,但你们的每一分相信、尊重、理解与爱,都会成为他们走出黑暗的底气。

——N,于2025年初秋

医者手记

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的医生,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康复从来不是依靠某一方的孤军奋战,而是医生、家庭与学校三方持续协作、共同陪伴的结果。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耐心与信任的漫长过程,每一方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唯有携手同心,才能为孩子的内心点亮一盏长明的灯。

而N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深的黑夜,也终会被微光刺破。这束光,可能来自医生的坚守,来自家人的改变,更来自那个始终没有放弃的自己。

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