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100天时间,给村里的孩子们建一座小书屋。”今年1月25日,陈晓龙在48岁生日那天来到花江村,做了一个难忘的决定,在世界第一高桥下和孩子们晴耕雨读。
“用100天时间,给村里的孩子们建一座小书屋。”今年1月25日,陈晓龙在48岁生日那天来到花江村,做了一个难忘的决定,在世界第一高桥下和孩子们晴耕雨读。
“‘耕’让我们明白向下扎根的重要,‘读’让我们看见向上生长的可能。”距离世界第一高桥建成不足一年,陈晓龙迫不及待想做点什么。
正在改造装修的半禾耕读社一部分
“也许不会有确定无误的周密计划,但有笃定的方向——生态农业和乡村教育将成为我们的核心使命。”同为饱饱盒子团队创始人的他,为此婉拒和缩减了许多的业务,在存续生长的同时,尽可能确保专注。
选择将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李家屯作为根据地后,陈晓龙带领团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这里毗邻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水从山下流过,茶马古道从这里经过。
由老旧闲置的小卖部改造而成的半禾共作耕读社,一天天有了模样。不远处,峡谷大桥的钢索在阳光下泛着银辉,与改造的敲敲打打声交织成独特韵律......
陈晓龙(左一)与花江村的“山孩子”们在一起
“想过当艺术家、当记者、当摄像、当设计师……自打来了广阔乡野,我也成了村口的包工头新秀。”幽默的陈晓龙,总能把朴实的孩子们逗得呵呵笑。
在省妇联、文联等多部门指导,以及粤黔协作的支持下,花江村·耕读社于5月30日开始试运营,8月26日正式开馆,由饱饱盒子团队策划运营,突破传统农家书屋模式,设有报刊亭、耕读学堂、生态农场等6个主题空间,面向青少年和亲子家庭开展阅读及教育活动。
在耕读社里学习的花江村孩童。许邵庭 摄
“自试运营以来,来自李家屯和周边村寨的孩子在半禾共作耕读社登记学习,曾经胆怯腼腆的孩子,如今主动在课堂上发言,以前对外面世界有些陌生的孩子,通过书籍和实践,眼界变得越来越开阔。”这些改变,陈晓龙都看在眼里。
村口的半禾耕读报刊亭
陈晓龙介绍,由修缮改造乡村残垣断壁、活化利用闲置破旧民房而成的耕读社,在2025年试运营期间,累计服务了约三千名当地小朋友,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奔赴贞丰,为花江村孩子带来十六堂趣味横生的兴趣课,把知识的种子播进孩子们心里,让清新书香浸润山野,用人文光芒照亮乡村。
9月9日,“我的书屋我的梦点亮阅读微心愿”暨“石榴籽计划”贵州公益行活动走进花江村半禾共作耕读社。活动上,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讲述了世界第一高桥的建设故事,带领孩子们“桥”见创造和知识的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海霞则为孩子们录制了有声读物课,传递阅读力量。
海霞与耕读社里的孩子们互动
“大桥让山这边的我去贵阳更快,但书里的故事能带我去到世界更多更远的地方。”心愿墙上,稚嫩的笔迹字字热切,陈晓龙红了眼眶。从闲置房屋到成长乐园,从孤单玩耍到集体探索,半禾共作耕读社用耕读唤醒乡土,用陪伴点亮童年,助力山区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王怡
二审 王淑宜
三审 岳振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