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广西容县这个地方,外头的人可能只知道它出产一种说得上稀奇的柚皮酿,连柚子皮都能做菜,这点确实让不少南北食客张大了嘴。但要我讲,更有意思的其实不是这道菜,而是跟它有关的一桩老故事——乾隆皇帝和容县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一个普通地方,竟然能让堂堂皇帝绕
要说广西容县这个地方,外头的人可能只知道它出产一种说得上稀奇的柚皮酿,连柚子皮都能做菜,这点确实让不少南北食客张大了嘴。但要我讲,更有意思的其实不是这道菜,而是跟它有关的一桩老故事——乾隆皇帝和容县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一个普通地方,竟然能让堂堂皇帝绕上那么一圈,这事搁谁都忍不住多琢磨两下:乾隆图什么呢?难道仅仅是爱吃柚皮酿?
这么说吧,乾隆六下江南,风风光光浩浩荡荡,往常都是苏州、杭州那样的繁华地儿,可这一次,他却步步向南,专门兜到了容县。其实但凡宫里的人,都会纳闷:皇帝不是习惯于扬州盐商家那种歌舞升平的地儿吗,他为何要来这小地方?有人说乾隆是被容县的食物吸引,也有人道,这里藏着他不愿给人提起的过往与情分。
说实在的,这事还真得从一个人说起——何畴。此人便是乾隆小时候的老师,说得直白点,就是那种能把小皇子训到掉眼泪还不敢回嘴的人。何先生出身容县,是个性格清高,有点倔脾气的老头。年轻时,他在北京”说话做事就不太像个官场人”,人人知道他读书极好,性子却有南方人的那一股倔劲。不少人都记得他教乾隆认真识字,还让这个未来的帝王领会了“做人要正、做官要稳”的道理。
但在容县流传至今的一段对话,更让人咂舌。说是乾隆年幼时,有次错题写错了,是何师傅站在小宫门口,冬天风特别大,把乾隆叫出来,烤火也不给,只让小皇帝重新把书念了一遍。谁想乾隆嘴上不服气,心里却记住了。这种严厉,旁人看来没什么,在乾隆心里却种下了难忘的印记。所以等他坐上龙椅,想到容县,就像有人临时翻开了小时候的旧课本。
容县并不是那种让人一眼就注意的小地方。山不高,水不大,人人种柚子,孩童在树下追蝴蝶。反而是那些南方的烟雨和清爽的空气,能让人一天心气儿都轻了不少。有老人至今说,乾隆巡游那年,村里人早早准备了柚皮酿,等着有皇上的一天能进家门。结果乾隆一到,宫廷师傅都怯生生跑来请教当地厨娘,怎么做这道菜才够地道。
可皇帝来的时候,真正吸引他的,可能并不是这些食物。客气话谁都会说,但乾隆那顿饭吃得小心翼翼,有人瞧见了:他筷子一落,总是端详柚皮里夹的猪肉,仿佛在寻旧时的味道。容县流传着一句话——“皇帝吃的,是师傅家乡的菜”。恰恰是这句话,点透了乾隆的心思。
说来也怪,乾隆那几年南下巡游,不止一次在随臣面前提起何畴。有人在旁边听着,只觉皇帝言语间透着几分思念。离开容县那天,乾隆特意停留多了半日,绕着老学堂门口慢慢踱步。街上的百姓远远地看着皇帝,觉得他没了以往的威风,多了点“像寻亲的人”那样的神气。
其实皇帝心里的软肋,谁都说不清。有次他在江南一间茶楼闲坐,听见外头有老人讲容县风物,乾隆竟让侍从多听了几句。有人揣测,“大概他是被自己童年感动了。”但这话既有道理,也未必尽然。人老了,会记挂那个骂过自己的老师,也会念叨厨房里那道故乡的味。乾隆未必想明白,但这样流连于村口、徘徊在柚子树下,本就像是楼上的人望着楼下——心头不舍,嘴上说不出口。
顺带一提,容县当地人到今天还有一套自家做柚皮酿的法子。有人问为啥不改一改,省事省菜,也不见人家愿意。问急了,他们只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奇怪的是,有老人还爱在菜里加两片干香叶,说是何师傅当年最爱这样吃。这样的习惯,其实也像皇帝心头的执念:一些事走过了,还是忍不住要回头看看。
历史书里,对乾隆的江南之行多是一笔带过,无非是“南巡盛事”“百姓欢腾”。但真见了当地人,才知道,皇帝的那些“盛事”,其实都掺着一丝自己难解的情结。乾隆在容县停留的那两日,夜里未睡,大臣们都说他是在思考政务,谁晓得其实那间房里,皇帝摊开书卷,手指在一行老字间摩挲了许久。有仆人偷听见他自言自语,像是在低声唤着“何师傅”——这种情景,说给别人听,总是有人当笑话。
其实换谁都懂,人活到岁数,心底总有个想见的人,哪怕人早已不在。这不是帝王身份能遮盖的东西,也不是朝堂繁忙能掩饰的事。乾隆巡幸容县,外人都当是风光无限,实际上,他不过是做了天下人最常见的举动:想回头看看自己的老地方,想再吃一次师父爱做的菜。
有时候想想,人活这么大,真正难忘的不就是儿时一盘家乡菜,和一个曾把你骂哭的老师?乾隆也好,普通人也罢,到了夜晚,总是舍不得忘掉那点旧时光。皇帝未必能换来此生全部心愿,但他也曾像我们一样,在院子里闻着树香,暗地里怀念着逝去的人。
故事讲到这儿,也没个结。只觉柚皮酿香气尚在,小小容县依旧安静。至于乾隆那点念想,究竟是乡愁还是师恩,谁能说得清?只能留给后人揣摩罢了。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