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易盛的1.6T样品已经送到北美云厂商手里,Q4小批量,明年大规模。
“刚把800G光模块研究明白,1.6T又要来了?
”——朋友圈这句吐槽,把打工人的焦虑拉满。
别急,真正决定钱包厚度的,是下面这几条刚冒头的新动向。
先说光模块。
新易盛的1.6T样品已经送到北美云厂商手里,Q4小批量,明年大规模。
更狠的是,原本计划2025下半年才上的数据中心,直接提前半年。
这意味着什么?800G还没捂热,价格就要跳水,1.6T的单价可是800G的三四倍。
剑桥、光迅都在加班赶工,谁先量产,谁就能吃下第一波溢价。
二级市场上,天孚、光库本周被净买入十几个亿,聪明钱已经动手。
半导体这边,中微的5nm刻蚀机拿下长江存储15台订单,9个亿到账。
北方华创更猛,12英寸清洗设备直接打进三星供应链。
去年国产设备在成熟制程只占19%,今年已经干到28%。
别小看这9个百分点,背后是整条产线的国产替代。
寒武纪的590芯片实测性能摸到A100的92%,百度、科大讯飞开始批量采购做推理。
国产AI芯片终于能上桌吃饭了。
光伏储能的剧本更刺激。
阳光电源半年预告一出,储能出货暴涨240%,欧洲贡献四成收入。
刚中标的沙特红海新城项目,1.2GWh创全球单体纪录。
海关数据更夸张,前五个月储能电池出口额同比涨167%,逆变器往欧洲卖疯了。
N型TOPCon组件现在比PERC贵一毛钱,隆基的HBC电池效率干到26.3%,技术溢价肉眼可见。
液冷技术突然成了数据中心刚需。
三大运营商今年新建机房全部要求PUE低于1.25,英维克、高澜这些做液冷的直接躺赢。
连接器也卷出新高度,罗森伯格刚发布112Gbps高速背板,国内厂商再不迭代就要掉队。
主力资金连续八周净流入硬科技,累计2860亿。
和去年炒概念不同,现在资金只认“技术验证+商业落地”。
光模块平均PE已经48倍,泡沫若隐若现。
但研发投入12.7%的硬科技公司,估值体系正在被重写——技术壁垒比短期业绩更值钱。
打工人的机会在哪?
盯紧三个信号:1.6T光模块的量产节奏、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新订单、储能企业的海外大单。
技术迭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上车就等着被碾。
来源:雪野中飞驰的雪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