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南方一个叫青石镇的地方,有座香火鼎盛的土地庙。庙里供奉着一对慈眉善目的土地公婆,土地公手持金元宝,笑容可掬;土地婆拄着拐杖,面容威严中带着慈悲。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祭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在中国南方一个叫青石镇的地方,有座香火鼎盛的土地庙。庙里供奉着一对慈眉善目的土地公婆,土地公手持金元宝,笑容可掬;土地婆拄着拐杖,面容威严中带着慈悲。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祭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镇上的老人常说,这对土地公婆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神仙,他们曾经历过人间的悲欢离合,才最终悟道成神。
一、张福德与李秀英
相传在东汉时期,青石镇还只是个小村落,名叫张家庄。庄里有个年轻的教书先生叫张福德,他自幼父母双亡,靠着村民接济长大。张福德聪慧好学,十八岁就中了秀才,但他没有继续赶考,而是选择留在村里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张福德心地善良,见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村东头的孤寡老人水缸空了,他悄悄给挑满水;村西头的寡妇家屋顶漏了,他冒着雨去修补。村里人都说,张秀才虽是个读书人,却从不摆架子,是十里八乡难得的好后生。
这年春天,张福德受邀到邻村教书,回村途中经过一条小河,听见有女子呼救。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姑娘正在河中挣扎,眼看就要被水流冲走。
张福德顾不上脱衣,纵身跳入河中,奋力将姑娘救上岸来。这姑娘不是别人,正是邻村李木匠的独生女李秀英。
李秀英年方二八,容貌清秀,心灵手巧,跟着父亲学得一手好木工,做出的家具精巧耐用,在附近几个村子都很有名。她这天本是去河边洗衣服,不料踩到青苔滑入深水区。
李木匠得知女儿被救,感激不尽,亲自带着厚礼登门道谢。见张福德一表人才,为人正直,便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张福德与李秀英经过几次接触,互生情愫。李秀英敬佩张福德的才学和品德,张福德也欣赏李秀英的聪慧和能干。半年后,两人喜结连理。
婚后,小两口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张福德继续教书,李秀英则做些木工活补贴家用。他们省吃俭用,把积攒下来的钱都用来帮助村里的穷苦人家。
二、天灾降临
好景不长,这年夏天,张家庄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三个月滴雨未下,田地龟裂,禾苗枯黄。村民们挖井寻水,可地下水位也急剧下降,连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更糟糕的是,旱灾之后往往伴随着蝗灾,成群结队的蝗虫遮天蔽日,把仅存的绿色啃食一空。
村民们开始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张福德和李秀英把家中存粮全部分给了村里的老弱妇孺,自己则靠着野菜粥度日。
一天夜里,张福德对妻子说:“秀英,我听说百里外的青云山上有口灵泉,终年不涸。我明日就出发,一定把水带回来。”
李秀英担忧地说:“夫君,此去路途遥远,你又没出过远门,我实在不放心。”
“眼看着乡亲们一个个倒下,我怎能坐视不管?”张福德坚定地说,“我心意已决,你就留在村里照顾大家。”
第二天天刚亮,张福德背上行囊,踏上了寻水之路。李秀英送他到村口,千叮万嘱,泪眼婆娑。
张福德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鞋子磨破了,就光脚走;干粮吃完了,就摘野果充饥。七天后,他终于来到了青云山下。
这青云山高耸入云,山势险峻。张福德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手掌被岩石划破,鲜血淋漓,但他毫不退缩。经过一天一夜的攀登,他终于在山顶找到了那口传说中的灵泉。
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张福德喜极而泣,跪在泉边连连叩头。他用随身携带的葫芦装满泉水,准备即刻返程。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突然出现在泉边,拦住了他的去路。
“年轻人,这灵泉乃山神所有,岂是你说取就取的?”老者威严地说。
张福德连忙施礼:“老人家,晚辈张福德,来自百里外的张家庄。我们村遭逢大旱,村民危在旦夕,恳请您大发慈悲,允许我带些泉水回去救命。”
老者捋须沉吟:“此去路途遥远,你一葫芦水能救几人?不如我赠你一粒种子,你回去种下,三日便可长成仙藤,藤上结出的葫芦能源源不断涌出清泉。”
张福德大喜过望,连忙叩谢。
老者从袖中取出一粒金光闪闪的种子,郑重交代:“不过你要记住,这仙藤必须以诚心浇灌,以善念培育。若存私心,仙藤便会枯萎。”
张福德双手接过种子,再三保证必不负所托。
三、仙藤救民
带着金种子,张福德日夜兼程赶回张家庄。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出现在村口时,李秀英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丈夫。
“夫君!”李秀英扑上去,泪如雨下。
张福德顾不上休息,立即在村中央的空地上种下了金种子。他日夜守在旁边,诚心祈祷。
第一天,种子发芽,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
第二天,幼苗迅速生长,变成了一株粗壮的藤蔓。
第三天,藤蔓上结出了一个金光闪闪的葫芦。
张福德小心翼翼地摘下葫芦,打开塞子,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村民们欢呼雀跃,纷纷拿着容器来接水。
更神奇的是,这葫芦里的水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张家庄的旱情得到了缓解,外出逃荒的村民也陆续返回家园。
张福德和李秀英把葫芦挂在村头的大槐树上,供全村人共用。他们还把仙藤结出的新种子分给周边村庄,帮助更多的人渡过难关。
此事很快传到了县令耳中。这县令姓贪名财,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他听说张家庄有如此宝物,立刻动了歪心思。
“这等宝贝,理当献给朝廷,放在一个小村庄岂不是暴殄天物?”贪财县令对手下说,“明日随我去张家庄,把仙葫芦请回来。”
四、舍身护宝
第二天,县令带着一队官兵浩浩荡荡来到张家庄,要求村民交出仙葫芦。
村民们围住大槐树,誓死保护他们的救命之源。
“县太爷,这葫芦是全村的命根子,您不能拿走啊!”老村长跪地恳求。
贪财县令冷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宝贝既是天地所生,就该由朝廷保管。你们胆敢抗命,就是谋反!”
张福德挺身而出:“县太爷,此葫芦乃青云山神所赐,专为救济灾民。若您强行取走,必遭天谴!”
“放肆!”县令大怒,“给我拿下这个妖言惑众的刁民!”
官兵一拥而上,要抓张福德。村民们手挽手组成人墙,保护张福德。
混乱中,县令趁机去摘葫芦。李秀英见状,急忙上前阻拦。
“滚开!”县令一把推开李秀英,伸手去够葫芦。
说时迟那时快,张福德一个箭步冲上前,挡在妻子和葫芦之间。县令恼羞成怒,拔出佩刀向张福德刺去。
李秀英想也不想,转身护住丈夫。锋利的刀刃刺穿了她的胸膛,鲜血顿时染红了她的衣襟。
“秀英!”张福德抱住妻子,悲痛欲绝。
李秀英气息微弱:“夫君...保护好...葫芦...”话未说完,便闭上了眼睛。
就在李秀英断气的刹那,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直劈而下,不偏不倚击中贪财县令,当场毙命。
官兵们吓得魂飞魄散,丢盔弃甲而逃。
张福德抱着妻子的尸体,泪如雨下。村民们无不垂泪,为这位舍身护宝的女中豪杰哀悼。
五、得道成神
李秀英下葬后,张福德日夜守在墓前,不吃不喝。第七天夜里,他梦见妻子身着华服,容光焕发。
“夫君不必悲伤,”李秀英在梦中说,“山神感念我们诚心为民,已奏请玉帝,封我们为土地公婆,共同守护这一方水土。”
张福德惊醒,只见墓穴中升起两道金光,直冲云霄。金光中,他和妻子的身影渐渐融合,化作一对慈祥的老者。
次日,村民们发现张福德不见了,而在村口出现了一座小巧精致的土地庙,庙中供奉的土地公酷似张福德,土地婆则像极了李秀英。
更神奇的是,庙前的香炉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株青翠的藤蔓,藤上结着几个小葫芦。取下一个葫芦,里面竟有清甜的泉水。
村民们这才明白,张福德夫妇已得道成神,成为守护这一方的土地公婆。
自此,青石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地公婆有求必应的灵验事迹也越传越远,香火日益鼎盛。
六、各司其职
成为土地神后,张福德和李秀英各司其职,共同守护着青石镇及周边村落。
土地公张福德主要负责保佑庄稼丰收、家畜兴旺。春天他催促布谷鸟提醒农民播种,夏天他召唤甘霖滋润禾苗,秋天他驱赶鸟雀保护庄稼,冬天他降下瑞雪预示来年丰收。
农忙时节,他常常化身老农,帮助劳力不足的人家收割。有年秋天,镇西的王老汉病了,家中十亩稻子无人收割,眼看就要烂在田里。第二天一早,王老汉拖着病体到田里一看,稻子已全部收割整齐,捆扎妥当。田埂上只留下一串模糊的脚印,像是老人的布鞋印。
土地婆李秀英则主管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谁家要娶亲,她会托梦提示吉日;谁家媳妇怀孕,她保佑母子平安;谁家孩子生病,她暗中祛病消灾。
镇东的赵娘子婚后五年未孕,终日以泪洗面。一日梦见一位慈祥的老婆婆送她一个红布袋,嘱咐她放在枕下。赵娘子依言而行,次年便生下一对龙凤胎。为表感谢,赵娘子亲手绣了一对“佑我子孙”的锦旗送到土地庙。
土地公仁慈宽厚,有求必应;土地婆则明察秋毫,惩恶扬善。二人刚柔并济,共同维护着当地的和谐与繁荣。
七、智斗恶霸
青石镇有个叫钱不多的恶霸,仗着姐夫在县衙当差,在镇上横行霸道,欺压良善。他看中了镇南刘寡妇家的三亩水田,想低价强买,刘寡妇死活不答应。
一天,钱不多带着几个打手,强行到刘家田里收割稻子。刘寡妇跪地哀求,反被推倒在地。
正当钱不多得意洋洋指挥手下抢收时,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风中传来一个老妇人的怒喝:“无耻恶徒,欺压孤寡,天理难容!”
钱不多抬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半空中浮现出土地婆愤怒的面容。紧接着,无数只马蜂不知从何处涌来,专叮钱不多和他的打手。
钱不多抱头鼠窜,慌不择路掉进粪坑,喝了一肚子粪水,回家后大病一场,三个月下不了床。
此事传开后,镇上的恶势力都收敛了许多,再不敢肆意欺压百姓。
八、化解瘟疫
这年夏天,青石镇突发瘟疫,许多人上吐下泻,高烧不退。郎中也束手无策,说是邪气入侵,非药石可医。
镇长带领村民到土地庙祈福,恳求土地公婆救民于水火。
当夜,全镇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土地公手持拂尘,在镇子四周清扫;土地婆则挨家挨户发放草药,嘱咐大家煎水服用。
第二天醒来,患病的人症状减轻了大半。更神奇的是,每户人家门口都放着一捆散发着清香的草药。
大家按照梦中的指示煎药服用,不出三日,瘟疫彻底消除。
为感谢土地公婆救命之恩,全镇人集资重修了土地庙,并在庙前立碑记述此事。
九、点化书生
青石镇有个叫文志远的穷书生,寒窗苦读十载,却屡试不第。这年又要赴京赶考,却连盘缠都凑不齐。
文志远心灰意冷,来到土地庙诉苦:“土地公婆,我苦读诗书,自问学问不差,为何总是名落孙山?莫非真是命运弄人?”
当晚,文志远梦见土地公对他说:“读书人,你可知为何屡试不第?你虽熟读经书,却不知民间疾苦;虽会作八股,却无真知灼见。明日午时,到庙后古松下,自有分晓。”
第二天,文志远依言来到古松下,只见树下的石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和一份考卷。他提笔作答,自觉发挥极佳。
交卷后,土地婆现身指点:“你的文章辞藻华丽,却华而不实。治国安邦,需知民生疾苦。不如在乡间走访三月,再作一篇。”
文志远恍然大悟,接下来的三个月,他走村串户,了解农事,体察民情。三个月后,他再作一文,果然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次年春闱,文志远高中进士。他为官清正,心系百姓,成为一代名臣。
十、千年传承
光阴荏苒,转眼千年。青石镇已发展成为繁华的县城,但那座土地庙依然香火鼎盛。庙中的土地公婆金身数次重修,但面容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慈祥与威严。
每年二月初二土地公诞辰,青石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抬着土地公婆的神像巡游全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最神奇的是,庙前那株仙藤依然青翠,每到干旱年份,藤上就会结出葫芦,为百姓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泉。
镇上的老人常说,土地公婆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们的神通广大,而是他们千年如一日守护百姓的初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土地公婆永远是我们最亲近的保护神。”这是青石镇人代代相传的信念。
夜深人静时,有晚归的村民曾看见土地庙中隐约有两个身影在对坐弈棋,一个是慈眉善目的老者,一个是端庄秀丽的老妇,不时相视而笑,宛如千年前那对恩爱夫妻。
他们的故事,也随着袅袅香烟,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民间信仰中最温暖的一页。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