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西贝预制菜争议引发市场对预制菜行业的集体审视时,盒马创始人侯毅在《预制菜是伪命题》直播中的表态掷地有声:“一有事情就说预制菜不好,这是不对的。” 这番言论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行业偏见,也揭开了预制菜品类的真实面貌。
当西贝预制菜争议引发市场对预制菜行业的集体审视时,盒马创始人侯毅在《预制菜是伪命题》直播中的表态掷地有声:“一有事情就说预制菜不好,这是不对的。” 这番言论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行业偏见,也揭开了预制菜品类的真实面貌。
侯毅的核心观点源于对品类界定的理性认知:全球范围内并无统一的“预制菜”分类标准,将其视为单一品类本身就缺乏严谨性。在他看来,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预制类食品,本质是适配不同需求的商品形态,而非统一标签下的“问题食品”。从需家庭完成最后烹饪的半成品,到仅需复热的即食产品,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应得到客观看待。
食品安全争议是公众对预制菜的主要顾虑,但侯毅明确指出,监管部门早已建立严格的法规体系。《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与调制食品》等标准,从标签信息到食品添加剂都作出了明确限定,合规产品不存在先天安全风险。中国农业大学范志红教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现代食品加工通过杀菌密封、低温冷冻等技术即可实现保鲜,无需依赖大量防腐剂,蛋白质、矿物质等核心营养物质也能有效保留。
争议的根源更多在于产品形态与消费需求的错配。侯毅观察到,完全熟制的即热型产品因复热后易出现“肉膈气”,始终难以获得C端认可;而需简单烹饪的半成品菜,却因平衡了便捷与美味成为市场主流。这种分化在不同场景中尤为明显:人均500元以上的高端餐厅主打现制食材,300元以下的大众餐饮依赖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外卖行业用调理包满足高效需求——“价格决定食材属性,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无对错之分”。
盒马的实践正是对这一逻辑的生动诠释。其“盒马工坊”半成品菜占据自有品牌半壁江山,通过“三重省心术”精准匹配消费需求:地域特色菜与宴席套餐覆盖多元场景,免处理的食材实现“一刻钟上桌”,价格介于菜场与外卖之间极具性价比。从复刻网红酸菜米线到推出快手盐葱牛肋条,消费者用“被自己厨艺折服”的反馈,印证了优质预制菜的市场价值。
在侯毅看来,预制菜行业的真正问题不在于品类本身,而在于信息不对称与标准模糊。当消费者能清晰知晓产品形态,企业能做好品质与价值的匹配,市场自然会形成理性认知。毕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让普通人轻松做出美味的预制菜,本就是市场繁荣的体现——与其全盘否定,不如回归需求本质,让合规产品在透明监管下各展所长。
来源:太平真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