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满清骗了300年:他们明明是开拓者,却成了背锅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9:37 1

摘要:说起明朝,用盖世功业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伟大,可以说没有明朝,今天的华夏搞不好就是个另外一个东南亚!但是明朝最终也没有逃脱王朝周期律,还是亡了,不过亡的理所应当,因为一个王朝到了明末那种地步就活该灭亡了!可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接手华夏江山的不是李自成的义军,也不

说起明朝,用盖世功业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伟大,可以说没有明朝,今天的华夏搞不好就是个另外一个东南亚!但是明朝最终也没有逃脱王朝周期律,还是亡了,不过亡的理所应当,因为一个王朝到了明末那种地步就活该灭亡了!可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接手华夏江山的不是李自成的义军,也不是南明各种割据势力的一支,竟然是满清——这个对华夏文明造成最严重伤害的蛮族政权!

而在满清统治时期,拼命对明朝历史进行抹黑和篡改,妄图营造出一种明朝皇帝各个是昏君,明朝的藩王都是鱼肉百姓的邪恶化身!他们把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说成是因为明朝藩王疯狂兼并土地造成民不聊生,最终起来反抗推翻了明朝!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满清编造历史的时候因为文化底蕴所限,所以总会留下很多漏洞!就比如说满清自己的更名册上记载,明亡后清点明朝藩王田为21万顷,只占天下耕地的1.7%,而这点地要养活的可不是藩王自己,还有整个宗室、亲眷、王府官吏,连种地的佃户都要算进去,总人口大概占天下的0.5%。1.7%的地养0.5%的人,这算哪门子“兼并土地”?作为对比,仅仅入关三年内,满清在北京附近跑马圈地就占了21万顷,其中16万是八旗,5万顷是皇室。等到了乾隆时期,仅仅八旗占地就有80多万顷。到了晚清,更是高达150万顷。

有人说万历时期,光是福王就赐了两万顷地,在明朝快三百年的时间里,怎么可能就这一个福王?

这个我必须做出说明,因为福王是特殊的一个,拥有超规格待遇,是万历的补偿。当时这个待遇让全国哗然。

而明朝政府“派发”藩王庄田,是各省的各种没有法律上主人的田产,或者是当地财政出钱买下来的。然后以地方官押解宗禄银的形式分配给藩王。(从成化年间发生藩王苛待佃户导致佃户告状的事情后,相当多藩王的土地只有个册子,是地方官代管的,很多藩王的田还不在封地。这就导致很多藩王压根没办法搞兼并。)

还有说蜀王占了成都平原70%的地,可是蜀王的所谓“占地”,大多是朱元璋当年赏赐的荒田,要自己组织开垦不说,还得负责当地的水利修缮和灾民救济。后来所谓的“占70%”,其实是把百姓为逃税主动“投献”的土地都算进去了——明朝中后期赋税重,百姓把地挂在王府名下能少交钱,这账能全算藩王头上?

这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万历二十三年,襄阳王朱见淑做了一件让整个文官集团咬牙切齿的事。他把墓地选在了诸葛亮隐居的隆中——这块文人心中的圣地。此举引发的后果,远超他的想象。襄阳王府在江中心的三块肥沃沙洲,不久后便在文官运作下易主。颇为讽刺的是,这些土地并未回到农民手中,而是落入当地豪绅囊中。

另外如果真的了解明初的局面,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这些藩王不仅不该被抹黑,反而应当受到尊敬。很多人现在其实根本想象不到,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接手的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山东、河南被异族占了242年,燕云十六州丢了430年,云南更是600多年没沾过中原王朝的边。最惨的是甘肃,从西夏手里丢了332年,辽东更是早在唐朝中期就丢了,断了600多年。

要知道土地丢了还能抢回来,文明断了才是最麻烦的。当时华夏北方这些人就算流着汉人血,文化上也早成了“陌生人”。

所以当时朱元璋设藩王根本不是为了学汉朝搞分封,他学的是周朝——当时汉人的地盘就南方中间一小块熟地,其他全是要开拓的“生地”和要汉化的“生人”,跟周朝初期“封邦建国”的处境一模一样。老朱最不相信“后人的智慧”,他要在十几年里完成开荒、移民、汉化三件大事,光靠地方官根本办不成,藩王就是干脏活累活的主力。

比方说肃王朱楧,他本来被封为汉王,该去富饶的汉中,结果西北边防吃紧,朱元璋一道圣旨改封肃王,派去了风沙漫天的甘州。那年他才15岁,到甘州时连个像样的王府都没有,只能住在土坯砌的房子里,冬天冷得墨水都冻住。甘州当时啥样?《明史·肃王传》里写“地广人稀,多沙碛,少耕稼”,连军户都吃不饱。肃王没抱怨,带着士兵开荒,教百姓种耐旱的糜子,还建了“甘州粮仓”——到洪武末年,甘州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调粮食去接济陕西灾民。他的俸禄呢?初期才五百石,还不够养王府里的工匠,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变卖朱元璋赏的几幅古画补贴开支。

辽王朱植更惨,16岁就被派去辽东广宁,那地方刚打下来,王府都没来得及建,只能在大凌河北岸搭临时棚屋,用树枝围个栅栏就算王府了。他在辽东待了六年,一边防蒙古、女真,一边搞屯田,到洪武末年军饷居然有了盈余,还能调给江南用。可就因为靖难之役时没帮朱棣,后来被召回南京,硬是从苦寒的辽东改封到荆州,护卫被削得只剩三百人,彻底成了闲人。

所以说这些藩王的核心任务根本不是享乐,而是“坐镇卫所+移民开荒+汉化教育”的组合拳。朱元璋搞全国大移民,从江南、山西迁几十万人去荒地开垦,为啥百姓愿意去?因为有藩王坐镇,能保安全,还能给种子、教耕种。贵州那边明初迁去二三十万汉人,好多卫所后来变成了府县,全是当地藩王协调管理的结果。

还有就是在汉化这事上,藩王的作用更是无人能及。代王朱桂守大同,接手的就是徐达看到的无汉人说汉语的地方。他一边带兵防蒙古,一边建社学,调江浙儒生过来教汉语,硬是把这片“文化飞地”拉回了汉文明体系。肃王朱楧带了宋拓《淳化阁帖》去兰州,在王府开讲学,让西北重镇第一次有了书香气。要是没有这些藩王,这些地方的汉化不知道要晚多少年。

更关键的是,明朝藩王的权力比很多人想的小太多了,跟汉晋那些“国中之国”的藩王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朱元璋早定下规矩:藩王平时没兵权,不能干预地方行政,不能任免官员,甚至没诏命不能出封地。朱棣靖难之后更狠,直接把藩王的兵权全削了,到宣德年间,连过问政事的资格都没了。说他们“割据一方”?其实连当地知县都能怼他们。

还有藩王俸禄这事,朱元璋初期给亲王五万石俸禄,看着多,可那就相当于明朝时期的“转移支付”——藩王要靠这笔钱养护卫、雇工匠、办社学,根本不是全装进自己腰包去吃喝玩乐。等洪武二十八年,大移民差不多了,荒地也开出来了,老朱立刻把亲王俸禄砍到一万石,郡王只剩两千石,后来还一再打折,甚至以钞代替米,而且后来那钞还贬值贬得跟废纸差不多……

所以到了明末,好多明朝宗室其实过得比百姓还惨。嘉靖年间,周藩有个镇国中尉朱勤熨,为了讨俸禄跑到京城骂皇帝,结果被削爵关了起来。他儿子快饿死的时候,有人给他出主意:“你也去骂皇帝,关起来好歹有口饭吃。”这小子真就上书提意见,果然被关进凤阳高墙,才算保住一条命。还有的辅国将军,只能靠变卖祖产过日子,甚至有饿死在路边的,这算哪门子鱼肉百姓?

那这黑锅为啥偏偏扣给藩王?说白了,都是文官集团和清朝史官联手造的孽。明朝文官和宗室天生不对付,尤其是土地问题,文官地主兼并的土地比藩王多十倍都不止。嘉靖年间,江南富户占了当地50%的土地,淮安的膏腴之地全在富豪手里,可这些没人提,反而把财政危机赖给宗室俸禄。

御史林润当年喊着“宗禄占全国财政37%”,可是如果查看《明会典》里的财政记录就会发现,嘉靖朝全国财政收入约400万两,山西宗禄才45万两,还不到12%——这还是把所有远支宗室都算进去的数。更特么让人恶心的是,这些文官自己拿着优免特权,家里的地不用交税,却对着藩王的这点俸禄喊打喊杀,典型的贼喊捉贼。

另外满清修《明史》时更是没安好心。为了证明自己得天下合法,就得把明朝骂得一无是处,藩王自然成了最佳背锅侠。《明史》里写藩王的内容,大多抄的是明朝文官的奏疏,这些奏疏本来就带着政治偏见,清廷根本不加甄别就全盘采纳。那些江南文人从来没见过边疆藩王,凭着道听途说就瞎写,居然成了后世的“正史”。

朱棣当年想派朱高煦去云南,其实是想让他搞东南亚开拓,结果朱高煦蹦着高骂:“我何罪,斥万里!”硬是不去。就这格局,也活该他丢了皇位。要是他能像肃王朱楧那样去边疆开荒,说不定明朝在东南亚的局面都不一样。那些愿意去甘州、辽东受苦的藩王,可比这些娇生惯养的强多了。

当然我也承认明朝藩王里确实有混蛋,比如万历年间的潞王、天启时的瑞王,仗着皇帝宠爱干了一些天怒人怨的烂事,但是我们不能把个别败类当成整个群体,更不能忘了明初那些藩王的功劳。他们在最苦的地方戍边、开荒、推汉化,为明朝打下了两百年的根基。

而真正挖了大明根的其实就是官僚巨室士绅,这帮人靠着科举特权,几代士宦,兼并土地。不但可以免税,还能把持海贸走私。厉害的如徐阶直接有20万亩地!所以是时候给那些为华夏开疆扩土的明朝藩王们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了!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