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完成绩那天,我盯着屏幕上“632分”的数字愣了三分钟——谁能想到,半年前的月考,我的排名还在班级45名开外(全班52人)。班主任找我谈话时说“能上普高就不错了”,爸妈偷偷给我报了3个补习班,可成绩反而越补越差。直到我踩遍了所有“坑”,才摸清初中学习的底层逻辑
查完成绩那天,我盯着屏幕上“632分”的数字愣了三分钟——谁能想到,半年前的月考,我的排名还在班级45名开外(全班52人)。班主任找我谈话时说“能上普高就不错了”,爸妈偷偷给我报了3个补习班,可成绩反而越补越差。直到我踩遍了所有“坑”,才摸清初中学习的底层逻辑。今天把这些藏在分数背后的真相告诉你,比任何补习班都管用。
初二下学期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为了“不被孤立”,天天跟着后座的几个男生逃晚自习打游戏。他们总说“学习没用,考前抱抱佛脚就行”,可每次考前挑灯夜读的是我,成绩垫底的也是我。有次数学月考我考了47分,想找前排的学霸问题,却发现他的错题本上记满了我听不懂的解题思路——他不是“高冷”,是真的没时间应付插科打诨。
后来我才明白,初中的人际关系最“势利”:成绩中等的人最容易陷入两难,既想融入“轻松”的圈子,又怕被拉垮。真正的破局点是把“朋友”换成“学习搭子”。我主动跟班里的“沉默学霸”组队,每天放学一起在教室多待20分钟,他帮我讲几何辅助线,我帮他背英语作文模板。没有多余的闲聊,只有“这道题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的讨论,三个月后,我的数学直接冲到了110分。
记住:初中的“孤独”不是坏事,当你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时,优秀会自然吸引同频的人。
初三上学期,语文老师让我当课代表,我当场拒绝:“我语文才80分,当不好。”老师却说:“正因为不好,才要逼自己一把。”没想到这个决定成了我的转折点——每天早上收作业时,我要先检查自己的有没有写完;老师让默写古诗文,我得提前背熟才能去抽查同学;就连批改基础题,我都要把易错字在笔记本上记三遍。
有次班里作业收不齐,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课代表要负起责任”,我脸红到脖子根,当天就制定了“作业登记表”,没交的同学要写明原因,我还利用课间帮他们讲不会的题。期末语文考试,我考了108分,作文被当成范文全班朗读。课代表的“累”,本质是给自己找了一个“不得不优秀”的身份枷锁,但这种“被迫成长”,比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批评管用一百倍。
我曾因为“大嘴巴”栽过跟头:初二时跟同桌抱怨“英语老师讲课太无聊”,结果这话转了三圈传到老师耳朵里,后来老师上课再也没叫过我回答问题;还有一次,我跟朋友说“我期末要冲进前20”,结果考了32名,被他们笑了一整个寒假。
中考前三个月,我彻底学会了“闭嘴”:家庭条件、父母工作从不跟同学提,避免不必要的攀比;别人的八卦左耳进右耳出,哪怕听到有人说我“装努力”,也只是笑笑继续刷题;学习计划写在日记本里,每天睡前划掉完成的任务, instead of 四处宣扬。有次同桌问我“你最近怎么进步这么快”,我只说“上课认真听而已”——真正的努力不需要观众,结果才是最好的证明。
我爸妈曾花几千块给我报了一个“中考冲刺班”,每周六周日从早到晚上课,可每次下课我都累得不想写作业,成绩反而从38名掉到45名。直到有次数学课,我因为前一晚熬夜补补习班作业,上课睡着了,被老师叫醒时,发现自己连“二次函数顶点坐标”都没听懂。
那天之后,我果断退了补习班,把所有精力放在课堂上:老师讲课前,我提前10分钟预习,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上课盯着老师的板书,跟着思路走,老师提问时哪怕不会也要举手,答错了就记下来;下课第一件事不是跑去玩,而是用5分钟把课堂重点在脑子里过一遍,遇到不懂的立刻去问老师。课堂效率是“1”,课后努力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用。
我用这个方法,把之前落下的知识点一点点补回来:物理课上跟着老师做实验,电学电路图一下子就懂了;语文课上认真听老师分析阅读题答题模板,现代文阅读再也没低于30分。中考前的最后一次模考,我冲进了班级前10名。
现在回头看,初中三年哪有什么“逆袭秘籍”?不过是看清了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远离消耗你的人,抓住能逼你成长的机会,管住嘴、沉下心,把课堂40分钟用到极致。当你把这些“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成绩自然会给你惊喜。毕竟,所有的逆袭,都是蓄谋已久的努力。
文章中的”我只是为了更方便讲道理说故事而进行的设定,事实是在网上看到一篇教育学生怎么学习的文章,感觉说的很好,就把她拿过来,加一些事例,谈一些浅薄的想法,希望更多的孩子读的进去。
当然,就是担任课代表那一块,并不绝对,如果孩子是一个不喜欢搞人际关系,性格安静沉稳的孩子,没必要这样,只要她在学习,每次考试都可以进步一点点,那就很棒。
另外,学习搭子真的很重要,一个好的学习搭子,可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补缺补差,相互竞赛,共同进步。我一直苦恼于,我的孩子在班里没有找到一个和她一起进步的学习搭子。
来源:落魄江湖无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