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我的《〈唐诗三百首〉校注》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简体横排)和澳门中华书局(繁体竖排)同时出版发行。此次校勘以追根溯源、正本清源为目标,首次利用海量的数字化古籍,以现存最古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改正了流传中出现的很多讹误。因此,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唐诗
编辑搜图
【按】前不久,我的《〈唐诗三百首〉校注》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简体横排)和澳门中华书局(繁体竖排)同时出版发行。此次校勘以追根溯源、正本清源为目标,首次利用海量的数字化古籍,以现存最古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改正了流传中出现的很多讹误。因此,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唐诗三百首》。以下是此书的前言——
前言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诗之兴盛,唐为巅峰。黄口即始吟诵,白首未敢忘怀。很多唐人诗句,国人烂熟于胸。要论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非《唐诗三百首》莫属。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在山东为官的蘅塘退士编成《唐诗三百首》作为“家塾课本”。此编甫一问世,旋即引发关注。当年就有泸州宏道堂、京都文成堂等知名书铺重镌此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了光绪年代,全国各地的书铺争相刻印,《唐诗三百首》甚至达到了“家置一编”的程度。近几十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更是不计其数。
随着《唐诗三百首》的广泛发行,唐诗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但书中的讹误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些是原编就有的,有些是疏漏造成的,有些甚至是被臆改的。很多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在编辑时未加详考,甚至未作考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常有不同之处,甚至篇目都不一样,这也让很多唐诗爱好者困惑不已。
《唐诗三百首》的原本是什么样子?那些经典唐诗的原本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本书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也是所要追求的两大目标——追根溯源,正本清源。蘅塘退士的原编已然不存,留存下来的只有各种注本。在流传至今的几十种古籍版本中,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宏道堂重镌的李盘根注本(下文简称“宏本”)应该是最古的版本之一。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陵四教堂刻本(下文简称“金本”),内容与宏本基本一样,也是较早的版本。到了清末,清道光十四年(1834)立言堂刊行的章燮注疏本(下文简称“章本”)和清光绪十一年(1885)四藤吟社刊行的陈伯英补注本(下文简称“陈本”)大行于世,此后的《唐诗三百首》大都以此二本为宗。宏本、金本刊行较早,代表着《唐诗三百首》的“原生态”;章本、陈本最为流行,可算是《唐诗三百首》的“流行态”。但仔细比对就会发现,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已经多有不同,比如王之涣《出塞》的首句和尾句,宏本、金本为“黄沙直上白云间”和“春光不度玉门关”,而章本、陈本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和“春风不度玉门关”。到底是“黄河远上”“春风不度”,还是“黄沙直上”“春光不度”?这就只能从其他古籍文献中寻找答案了。考证发现,已知现存最古的两种版本即宋本《乐府诗集》《文苑英华》均为“黄沙直上”“春光不度”,宏本、金本应该是正本。还有很多字词乃至诗人名字,《唐诗三百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并以讹传讹,比如五言绝句《渡汉江》“经冬复历春”中的“历”字,宏本、金本、章本、陈本均作“立”,但《黎岳诗集》《宋之问集》《诗式》《文苑英华》《万首唐人绝句》等早期文献及版本均作“历”,“立”应为音近之讹。再如“大历十才子”中官职最高亦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今本均作“韩翃”,他有3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而他的名字也有3种版本:七绝《寒食》的署名,宏本作“韩诩”,金本、章本、陈本作“韩翃”;七律《同题仙游观》的署名,宏本、金本、章本作“韩翊”,陈本作“韩翃”;五律《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的作者,也是宏本、金本、章本作“韩翊”,陈本作“韩翃”——韩翃、韩翊、韩诩,到底哪个是对的?在现存最早收录韩诗即《寒食》的“唐人选唐诗”《才调集》景宋本、最早记载韩氏事迹的唐代文献《本事诗》(现存最古的版本为明刻)和《柳氏传》(见于《太平广记》,最古版本亦为明刻)中,《寒食》的作者均作“韩翊”,这足以证明“韩翃”和“韩诩”都是错误的。又如《登鹳鹊楼》的作者,四本均作“王之涣”,但现存最早的“唐人选唐诗”《国秀集》中,此诗的作者为“朱斌”,另有很多古籍文献可作佐证,虽然学术界尚存争议,但笔者确信“朱斌”才是正本。还有李白《静夜思》中的两个“明月”,也都是后人窜改出来的。这样的讹误还有很多,详见正文,此不赘述。
根据最新的考证及研究成果,本书对一些唐诗作了较大的回改,比如张继的七绝《夜宿松江》,也就是今人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从诗题到诗文都与《唐诗三百首》的其他版本不同。这些改动当然都是有据有理的,但争议也在所难免。好在,各种异文都未抹杀,读者尚可自作判断。
越是流传广泛,越要避免讹误。如今,《唐诗三百首》是语文教科书之外最具传播力的唐诗载体——很多国人都是通过此书学习唐诗的,很多唐诗也都是通过此书广为流布的。为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对《唐诗三百首》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
要想正本清源,必须追根溯源。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快速推进,大量的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唐诗的考证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前,珍贵的古籍版本难得一见;如今,宋本甚至唐人写本都能随时反复浏览。本书参校的古籍版本,除宏本、金本外,其他都是来自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数据库、美国哈佛燕中文特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籍善本数据库等。一首唐诗,能够检索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古籍版本,这是前人无法想象的。海量的数据,强大的支撑。依据众多的古籍版本,本书对《唐诗三百首》作了很多修正。也就是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本“数字考校”的《唐诗三百首》,也是一本“很不一样”的《唐诗三百首》!
当然,本次考校所依据的古籍版本及数据库仍只是总量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古籍文献尚未数字化。由于受知识、阅历、偏好等因素的局限,分析判断也难免存在偏颇之处。加之技术性的疏忽,本书必然也会有误。期待方家,不吝指正。若能再版,再作修订。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