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ICU张瑞华护理团队在神经危重症领域权威期刊《NeurocriticalCare》(影响因子3.6,JCR学科分区Q1)发表题为:“Safetyand Efficacy of Mechanical Insuffla
三博脑科重症护理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NeurocriticalCare》发表
2025年9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ICU张瑞华护理团队在神经危重症领域权威期刊《NeurocriticalCare》(影响因子3.6,JCR学科分区Q1)发表题为:“Safetyand Efficacy of Mechanical Insufflation-Exsufflation Cough Assistance(M-I/E-ca)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Pneumonia in NeurosurgicalPatients: A Combined Physiological and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张瑞华护士长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张美智子为共同第一作者,史中华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通过生理学实验与临床队列研究相结合,首次系统性评估机械排痰仪(M-I/E-ca)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中安全性与临床有效性,证实该技术可安全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改善预后。
图1研究流程图
研究主要发现:
排痰仪(M-I/E-ca)安全性验证
研究监测了10名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使用排痰仪时颅内压及平均动脉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数据分析表明,使用排痰仪不会引发颅内压或血流动力学显著波动,且其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幅度仅为3-5mmHg,远低于传统吸痰所观察到的10mmHg升高。这一结果证明,对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M-I/E-ca是一种更为安全的呼吸道管理方法。
图2.排痰仪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M-I/E-ca对术后肺炎的影响
研究将接受M-I/E-ca的患者组与仅接受常规吸痰管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间术后肺炎发生率、肺炎发生时间以及累计抗生素使用量。尽管M-I/E-ca未能显著降低术后肺炎(POP)的总体发生率(35%vs 42%)。但M-I/E-ca组患者发生肺炎的时间略早于对照组(中位时间1天vs 2天)。这可能是M-I/E-ca促进了气道分泌物早期排出的积极表现,避免更严重继发感染。
图3.术后肺炎的发生率与时间分布
临床结局与潜在益处
本研究表明,排痰仪可显著加速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有效缩短ICU及总住院时间,且不增加额外医疗花费。这表明排痰仪主要通过改善呼吸道功能加速短期恢复,而神经外科手术后的长期预后可能更多取决于神经功能自身复杂恢复过程,而非单纯的气道清理干预。
学术与临床意义
作为神经重症领域的权威期刊,《NeurocriticalCare》一直致力于发布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发表,不仅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也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依据。
这一成果充分展示了我院在神经重症护理与多学科协作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临床护理实践与患者康复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作者
张瑞华
主管护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ICU 科室护士长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重症小组组长
海淀医学会护理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1)神经危重症患者气道护理及肺炎防治:围绕神经外科及神经危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开展循证护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探索,提升患者预后;2)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关注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护理策略,包括监测、干预及康复管理,推动重症护理实践与前沿进展。
共同第一作者
张美智子
首都医科大学 危重症医学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膈肌保护性机械通气;呼吸-脑交互作用以及膈神经调控的脑保护机制;神经危重症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等。
通讯作者
史中华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致公党党员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ICU副主任
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中心(Amsterdam UMC)客座教授
荷兰拉德堡的大学医学中心 合作研究员
危重症医学双博士(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PhD,首都医科大学MD)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委员
欧洲呼吸学会(ERS)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肝病营养协作组委员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营养健康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基础研究:危重症患者呼吸肌肉(膈肌和呼气肌肉)功能障碍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机械通气相关性脑损伤电生理和分子学机制;重症患者营养和线粒体功能障碍。2)临床研究:膈肌保护性机械通气;呼吸-脑交互作用以及膈神经调控的脑保护机制;神经危重症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等。
近年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包括SciTransl Med ,JAMAIntern Med, AJRCCM, ICM, CC,Anesthesiology等学术顶级期刊,累积影响因子344.45分,他引1342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0分以上论文3篇。参与撰写国际专家共识1部,主编或参编专业书籍4部,主持和参与荷兰科学基金2项、国内科学基金4项,获科技创新奖1项,发明专利2项,担任《TheUltrasound Journal》杂志AE 及JAMA Intern Med、AJRCCM在内多部杂志同行评议审稿人等。
来源:首医大三博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