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第3周小微型车零售销量排行榜的发布,彻底撕开了市场分化的残酷面纱:头部车型单周销量轻松破万,尾部车型却跌至个位数,曾经的燃油车"明星"沦为边缘角色,一场由电动化主导的行业洗牌已然成型。
#8.58万起长续航混动荣威M7#小微型车市场大洗牌!9月第3周销量:星愿丢冠,飞度仅售2辆,电动化终成主流
2025年9月第3周小微型车零售销量排行榜的发布,彻底撕开了市场分化的残酷面纱:头部车型单周销量轻松破万,尾部车型却跌至个位数,曾经的燃油车"明星"沦为边缘角色,一场由电动化主导的行业洗牌已然成型。
销量两极分化:头部破万与尾部"个位数"的残酷鸿沟
本次榜单呈现出的"贫富差距"堪称历史性。冠亚军五菱宏光MINIEV与吉利星愿延续强势表现,单周销量双双突破万辆,继续占据市场核心地位[__LINK_ICON]。榜单前9名车型销量均轻松突破2000辆,其中海豚、熊猫紧随其后,奔腾小马、极狐T1销量超2000辆,缤果S、firefly萤火虫、AION UT等车型也稳定在千辆以上,构成了市场销量的绝对主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尾部阵营的惨淡境遇:榜单中销量不足百辆的车型多达20款,更有11款车型周销低于10辆。合资燃油车成为重灾区——大众Polo单周仅售21辆,本田飞度、焕驰更是仅交付2辆,几乎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__LINK_ICON]。要知道上半年飞度还能贡献月均2000多辆的销量,自7月起却遭遇断崖式下滑,连续两个月销量不足百辆,衰退速度令人咋舌。
格局生变:新秀突围与老牌车型的"位置互换"
本次榜单最大的看点,莫过于新老车型的市场地位更迭。曾经稳居榜首的比亚迪海鸥,如今已彻底跌出第一梯队,单周销量停留在5000多辆,与头部车型的差距持续拉大。长安Lumin同样表现乏力,未能守住第一梯队席位。
与此同时,两款新秀车型的崛起格外亮眼。极狐T1以超2000辆的销量成功跻身前10,这款定价6.28-8.78万的5门5座车型,凭借1860mm的车宽和2770mm的轴距带来的宽敞空间,以及8年15万公里电池质保、终身免费保养等政策,精准击中了家用代步需求。另一款新秀缤果S则以千辆级销量位列第10,作为首款斩获"中国十佳车身"的AO级车型,其74%的高强度钢占比、23.7%的热成型钢占比以及通过新国标认证的自研电池,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核心优势。
洗牌本质:电动化碾压与燃油车的"生存空间清零"
小微型车市场的剧烈变动,本质上是电动化对燃油车的降维打击,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彻底转向。2025年8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55.2%,意味着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这一趋势在小微型车市场更为明显[__LINK_ICON]。
从使用成本看,本田飞度每公里油费约0.5元,而同级电动车每公里电费不足0.1元,每年开1万公里可省下4000元,长期使用差距更为悬殊。配置层面的差距则更为致命:飞度入门版连倒车雷达、多媒体系统都未配备,方向盘还是硬塑料材质,而同级电动车普遍标配倒车影像、远程启动、车机互联等智能化配置[__LINK_ICON]。
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合资光环"的迷信正在消退。当自主品牌在品控、质保等方面全面追平,甚至推出终身质保等更优政策时,大众、本田等合资品牌的小型燃油车失去了最后的竞争力。正如五菱宏光MINIEV以2.98万的入门价站稳市场,用极致性价比证明了电动代步车的核心价值[__LINK_ICON]。
9月第3周的销量榜单,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排名更新,更是小微型车市场的"终局预告":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那些未能跟上转型节奏的燃油车型,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电动车,终将被市场淘汰。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的集中化意味着选择更趋理性;对于车企而言,唯有精准匹配代步需求的电动化产品,才能在洗牌中存活。
来源:聪明的船帆r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