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7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初次在中国露面,此后传播迅速。1921年,北大教授夏元瑮翻译了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商务印书馆还刊出“欢迎爱因斯坦博士”的出版广告。到1923年上半年,各报刊登载相关论著、译文、报告不下100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爱
1917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初次在中国露面,此后传播迅速。1921年,北大教授夏元瑮翻译了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商务印书馆还刊出“欢迎爱因斯坦博士”的出版广告。到1923年上半年,各报刊登载相关论著、译文、报告不下100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
1922年,爱因斯坦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讲学,先后两次途经上海,停留不足3天。11月13日抵达上海时,中国的大学生在南京路上为其欢呼,当晚中国文化教育界于画家王震家中设宴招待。12月31日,他再次途经上海,1923年1月1日应上海犹太青年会及学术研究会邀请,在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讲演相对论,次日离开。
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中记录了对上海的印象,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欧洲人与中国人社会地位的差别,认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因此而可以理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行径,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试图从经济层面遏制日本的侵略步伐。
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等“七君子”被捕入狱,爱因斯坦与美国15名知名人士发出声援电,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压力,要求释放“七君子”,支持中国的抗日力量。
1938年6月,爱因斯坦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为中国抗战筹集资金和物资,从实际层面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
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形象是正面的,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影响,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批判成为潮流。1979年,中国举办盛大集会庆祝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以表示对其重视。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