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千上万的人在收藏“30天让你脱胎换骨”、“普通人翻身的5个搞钱思路”这类文章,评论区里一水的“学到了”、“已收藏,准备开干”。
你要是经常刷手机里的那些知识类APP,多半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成千上万的人在收藏“30天让你脱胎换骨”、“普通人翻身的5个搞钱思路”这类文章,评论区里一水的“学到了”、“已收藏,准备开干”。
我一个表弟就是这样。
他的手机收藏夹,简直像个图书馆,从时间管理到人际交往,从写作技巧到视频剪辑,什么都有。
可快两年过去了,他还是在原来的岗位上,抱怨着工资低、没机会。
虽然很多知识博主还在释放信号,说这是一个学习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似乎都陷入了“学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
为什么学得越多,反而越焦虑,越没进步?普通人想要快速往前走,到底缺了哪一环?
01
我们总以为,进步的关键在于“输入”。
这就导致了我们拼命地看书、听课、刷文章,害怕自己被同龄人抛下。
手机里存的电子书越来越多,网盘里囤的课程越来越多,我们获得了一种“我在学习”的心理安慰。
但这种感觉是虚假的。
就像我邻居家的孩子,为了学好英语,买了一大堆单词书,下载了好几个APP,每天定闹钟背单词。
坚持了半年,单词量是上去了,可真让他跟外国人说两句,还是张不开嘴,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憋不出来。
为什么?因为他只做了“记”这个动作,没有做“用”这个动作。
知识如果没有被使用,它就不是你的能力,只是一堆储存在你大脑里的信息。
那些真正进步快的人就看透了这一点。他们不追求多,而追求“透”。
学到一个新方法,他们不会马上去学下一个,而是立刻找个地方用一下。
写文章学到一个新的开头技巧,下一篇就马上用上;跟人沟通学到一句新的话术,下一次见客户就立刻去说。
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肌肉记忆”。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这个过程可能很笨拙,甚至会出丑,但每用一次,知识就和你的血肉融合得更深一分。
02
我们不要被一些成功学带偏了,总觉得那些厉害的人,都是掌握了什么独门秘籍,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高深理论。
其实大道至简。
我认识一个做销售很厉害的前辈,很多人去向他取经,以为他有什么复杂的销售模型。
结果他说:“我哪懂那些,我就一个最笨的法子。每次见完客户,不管成没成,我都在车里坐十分钟,把刚才说的话、客户的反应,在脑子里过一遍。哪句话说对了,哪句话说错了,下次怎么改进。”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习惯,他坚持了十年。
普通人跟高手的差距,不在于懂得多少,而在于“复盘”了多少。
不赚钱的人,把失败当成“倒霉”,抱怨一句,就过去了。
赚钱的人,把失败当成“素材”,拿回来反复研究,直到榨干它所有的价值。
我们总羡慕别人运气好,抓住了风口。
可运气来的时候,也是一块石头,只有准备好锤子的人,才能把它敲开,看到里面的翡翠。而“复盘”这个动作,就是天天在磨你的那把锤子。
03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进步原则,就是建立一个“行动—反馈—修正”的循环。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说白了就三步:
第一步,去做。
别想那么多,先干起来。想学写作,就先别管文笔好不好,写下第一段。想学拍视频,就先别管设备好不好,拿起手机拍第一条。
第二步,去看。
看结果,看反馈。文章发出去了,看阅读量和评论。视频发出去了,看播放量和点赞。别人的批评和建议,都是你进步的台阶。
第三步,去想。
哪里做得好,下次保持。哪里做得不好,下次怎么改。
就这么一个“小循环”,你只要能坚持转动起来,哪怕每天只转一小下,一年之后,你都不知道能跑出多远。
别再为难自己,非要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了。也别再只是收藏,用虚假的勤奋来安慰自己了。
把你收藏夹里的一篇文章拿出来,照着上面的一个方法尝试做一件事,比你再收藏一百篇文章都有用。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上进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