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殖民与“中体西用”:一场关乎精神独立的觉醒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8:23 1

摘要:2025年9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以深刻的剖析和系统的研究,揭开了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无形网络。这份报告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发布后,迅速引发多国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热议与共鸣。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55

思想战争没有硝烟,却能重塑亿万人的认知世界;文化较量不见刀枪,却关乎文明根脉的存续绝续。

2025年9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以深刻的剖析和系统的研究,揭开了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无形网络。这份报告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发布后,迅速引发多国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热议与共鸣。

当我们把目光拉回历史深处,19世纪末清末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与当今的思想殖民概念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历史呼应。两者都涉及文化价值的传递与接受,却在本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根本区别。

在全球化与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厘清这两种现象的本质差异,对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精神独立具有深远意义。

01 “中体西用”的历史困境与文化悖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理念,在晚清时期曾是中国面对西方冲击的被动选择。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奠定了这一思想的基础。

甲午战争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破产。旨在“自强”的洋务运动,最终被证明未能真正实现自强。

“中体西用”主张将中国文化置于“主”的位置,西学位于“辅”的地位。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防御策略,试图在保持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吸纳西方的技术与实用知识。

清末教育改革虽然在立学宗旨上始终强调中学为体的原则,但实际课程设置却大量引入西学内容。1901年清廷推行新政后,各地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课程设置却多受日本影响,西学知识体系逐渐成为分科设教的基础。

在“师夷以制夷”的急迫心态下,教育改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西学逐渐占据主导,中学为体则名存实亡。决策者原本希望将中学内容融入西学知识体系,结果却是西学代替中学成为课程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02 思想殖民的隐形战争与全球危害

思想殖民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现象。新华社智库报告界定,思想殖民是基于不平等、为了不平等的头脑控制,具有强制改造、恶意操纵、隐蔽渗透、长期侵蚀等特点。

思想殖民并非传统殖民主义的武力征服,而是通过控制人的头脑来巩固文化强权、强化政治霸权、维护经济特权。

美国思想殖民有着完善的体系支撑,包括六大体系: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价值体系、传播体系、内容体系和技术体系。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到当代的“认知战”,美国思想殖民战略不断演进,手法更加隐蔽,攻击范围更加广泛。

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殖民甚至出现了新的形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警告,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主要源自西方,多数国家可能因此丧失信息主权与思想主权,“思想殖民”正逐渐成为现实。

思想殖民带来的国际危害深远而严重,包括侵蚀意识形态、颠覆他国政权;嵌入认知楔子,挑拨地缘冲突;摧毁精神独立、培育亲美势力;强植西式道路、干扰自主发展。

美国作家威廉·布鲁姆在《民主:美国最致命的输出》一书中指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试图推翻50多个外国政府,粗暴干涉至少30个国家的选举。

03 “中体西用”与思想殖民的本质区别

“中体西用”与思想殖民虽然都涉及文化影响,却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本质区别。

从主体性与权力关系看,“中体西用”是中国的主动选择,尽管是在被动局面下的主动。满清王朝仍有文化自主权,试图将西方技术融入中国框架。而思想殖民则是权力不平等关系下的认知操控,是宗主国通过多种组合手段对他国民众强迫进行思想篡改与同化的行为。

从方法与手段看,“中体西用”是公开的、明确的文化策略,而思想殖民则采用隐蔽的、系统的渗透方式。思想殖民通过创造流行文化“吸引大众”、主导学术教育“培育精英”、操控话语叙事“自我美化”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传播。

从目的与结果看,“中体西用”旨在维护本国文化传统和国家主权,只是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思想殖民则旨在巩固文化强权、强化政治霸权、维护经济特权,从而构筑霸权体系的深层基石。

思想殖民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其对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的侵蚀。在长期的思想渗透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精英群体被“洗脑”,丧失精神独立,出现“文化驯服症”,内心“崇美”、言语“媚美”、行事“畏美”。

04 走向精神自立与文化自信的新路

在全球南方国家加速觉醒的今天,打破美国思想殖民枷锁、实现精神独立自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呼声日益高涨。真正的“去殖民化”,不仅是收回失去的领土与资源,更需要恢复被窃取的身份认同,重建被改写的历史叙事,找回被抹杀的文化自信。

精神自立是自主发展的前提。只有深刻认识思想殖民的危害,广大发展中国家才能彻底破除对西方价值观的迷信,摆脱思想依附,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依赖、不屈从任何外部势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文化自信是民族强盛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与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动能与时代价值,才能树立起对本国、本民族的坚定信心,开辟独有的文明发展道路。

交流互鉴是文明永续的法宝。任何文明都不是遗世独立的孤岛,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存在的价值。鼓噪“文明优越论”,不仅是对其他文明的不尊重,更会阻碍人类进步的整体步伐。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任何强加于人的思想模板、文明标准终将破产,任何操弄他人认知、控制他人头脑的图谋注定失败。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三十年,但历史的教训依然深刻。当年北洋水师的军舰上,装备着亚洲最先进的武器,却因制度与思想的滞后而一败涂地。今天,全球南方国家正在觉醒,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

“精神独立是自主发展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民族强盛的根基”。

当思想殖民的枷锁彻底粉碎,文明互鉴的星火燎原成炬,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新形态必将破茧而出,一个全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