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宁西部的群山之间,一座五千年前的祭坛静静矗立,它与北京天坛的布局惊人相似;在陕北高原之上,一座由石头垒砌的古城,其防御体系比历史记载早了两千多年。这些发现让我们不禁要问: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有多久远?这些古老的遗迹又告诉我们什么?本文将带您走进红山文化与石峁
在辽宁牛河梁和陕西石峁,考古学家发现了五千年前的祭坛和四千年前的石城,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成就。
引言
在辽宁西部的群山之间,一座五千年前的祭坛静静矗立,它与北京天坛的布局惊人相似;在陕北高原之上,一座由石头垒砌的古城,其防御体系比历史记载早了两千多年。这些发现让我们不禁要问: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有多久远?这些古老的遗迹又告诉我们什么?本文将带您走进红山文化与石峁遗址,探寻中华文明的早期光芒。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文章标题:《五千年前的天坛与石城:中华文明为何如此独特?》
文/大铭
1979年,考古学家郭大顺带领队员在辽宁喀左县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形状奇特的遗址。这就是后来震惊考古界的东山嘴祭坛,是考古专家最早确认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祭坛位于大凌河西岸的高岗上,中间为正圆形,直径约2.5米,坛面铺满鹅卵石,边缘用石片镶砌,虽然石片不规则,但靠外侧的一边经过细加工,使圆形外边缘十分齐整。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这座距今5000-5500年的祭祀遗址群,分布在方圆50平方公里的群山中。女神庙雄踞在海拔600多米的梁顶,周围40多处祭祀性建筑星罗棋布在大小山头上。考古学家苏秉琦评价道:“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
牛河梁第二地点的祭坛规模宏大,外圈直径达22米,是东山嘴祭坛的近10倍。建造工艺极为讲究:石料采用从远处运来的淡红色玄武岩,质地坚硬;石料被加工成五棱体石柱型,砌筑方式为立置而非平砌,形成如石栅的效果;坛体起三层,层层高起,略成台状。
专门研究故宫建筑制度的于倬云看到现场后断言:牛河梁的祭坛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三台的“鼻祖”。
“北庙南坛”的千年传承
红山文化祭祀建筑群的布局,体现了惊人的前瞻性。东山嘴、草帽山和牛河梁的建筑群都呈南北向,圆形或近于圆形的祭坛位于南部,方形的积石冢或其他建筑址位于北部,形成“方北圆南”的布局,且可依南北中心线分为对称的东西部分。
这种布局与明清北京城的“北庙南坛”如出一辙。北京城北有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南有天坛,且是圜丘式祭坛,与红山文化的布局一脉相承。红山文化北庙南坛的布局,表明祭祖与祭天是红山人的主要祭祀活动,庙为祭祖,坛为祭天,体现出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已趋向体系化。
考古学家冯时研究发现,牛河梁第二地点三环石坛的外衡直径为内衡直径的两倍,也就是说外衡周是内衡周的两倍,说明冬至时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路径和线速度应为夏至日的两倍。这一现象与古代天文典籍《周髀》的记述一致,表明红山先民已掌握了相当复杂的天文知识。
玉器:红山文化的精髓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可分为20余种。其中以环、璧、斜口筒形器、勾云形器以及动物形器数量最多。而玉龙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
在牛河梁遗址的一座中心大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令人惊叹的玉器组合:墓主人头部两侧各放置一件玉璧,右胸放了一勾云形器、一只玉箍,右腕套一玉镯,双手各握一玉龟。专家推测,大墓的主人可能是掌握神权的巫者。
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碧玉C形龙,它是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型最大的一件。与之齐名的是“玉玦形龙”(俗称玉猪龙),它的身和头蜷曲成玦状,首尾相连。猪首形象逼真,肥耳、圆眼、阔嘴,吻部前突。最特别的是,在微微张开的嘴里还刻画出了獠牙,这使它成为目前唯一有牙的玦形龙。
红山文化的玉器与原始宗教密不可分。玉器成为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和标志物。在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较完备的玉礼制系统,表明社会分化加剧,等级制度确立。
在红山文化之后约一千年,陕西北部的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处的台塬上,出现了一座令人惊叹的石城——石峁遗址。这是一处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史前石城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址组成。其始建于4300年前,延续使用超过300年。
石峁遗址最令人惊叹的是其完整的防御体系。考古人员在外城东门两侧城墙区域发现了包括城墙、马面、角台在内的完整防御设施。马面是城墙上凸起的方形墩台,让守卫士兵可以实现火力交织,构成三面防御力量。石峁的马面基本呈长方形,长11.7米、宽9.4米至10.8米,高逾3米。
这些发现改写了中国军事建筑史。历史学界原本认为瓮城于汉唐时期出现,到宋代的扬州城,内、外瓮城才成为制度。石峁遗址将瓮城、马面等城防设施的出现年代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石峁人的社会生活
石峁内城核心区域是中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区域。考古发现,石峁人居住的是一室一厅的窑洞房子,后面是白灰面的窑洞,前面是一个类似客厅的开放空间。他们在地上铺石灰用于防潮和提升美观度。
石峁人死后就近葬入专门的墓葬区。考古学家在内城中发现了一座大型墓葬,旁边两位殉葬者卑躬屈膝面朝墓主,这是当时石峁中上层社会人群的核心葬仪。在府谷寨山等处也发现过类似葬仪,丧葬习俗的一致性很可能代表着同一个根深蒂固的族群认同观念。
在皇城台的堆积里出土有一二百件卜骨,这是史前卜骨集中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卜骨材质为羊或鹿的肩胛骨,只灼不钻。推测石峁王国的次级聚落在遭遇部族首领有疾或自然灾害等不能破解的难题时,会转而诉求中心都邑的巫觋阶层,通过占卜以祈求获得解释或福佑。
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尽管红山文化与石峁遗址相隔千年,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联系。红山文化对龙凤的崇拜在石峁得到了延续。在牛河梁遗址,同时出土了玉龙与玉凤,还有一块玉龙凤佩上雕出龙和凤的头部,身体简化,互相缠绕。
而石峁遗址中,也发现了与红山文化相似的玉器。这些玉器的玉料主要来自甘青地区,但其器型与良渚文化、齐家文化、海岱龙山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等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石峁作为文化交流汇聚融合的见证。
更令人惊叹的是,红山文化的影响向南传播,与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广泛交流。在河北蔚县,发现了具有红山文化特点的彩陶器,反映出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在桑干河上游地区的交汇与整合。
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安徽凌家滩文化中,都发现了与红山文化玉器相似的器形。凌家滩文化的玉人、玉龟、玉璧等与红山文化的同类器物存在极大的一致性,而且两者都有玉龙、玉凤等形象。这种一致性表明南北地区的史前诸文化已经有所交流。
结语
红山文化的祭坛与石峁遗址的石城,共同描绘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壮丽画卷。它们证明了在华夏大地尚未出现文字记载之前,先民们已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古老的遗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预示着中华文明的光明未来。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