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澳大利亚Pickles拍卖行的现场,一辆车龄3年的报废特斯拉Model 3刚亮相,报价就从基础价一路飙升。与传统报废车买家关注发动机不同,这群特殊的竞拍者目光紧盯着底盘——那里藏着他们真正的目标:一块容量衰减至68%的锂电池。2025年以来,这里的报废电动车
在澳大利亚Pickles拍卖行的现场,一辆车龄3年的报废特斯拉Model 3刚亮相,报价就从基础价一路飙升。与传统报废车买家关注发动机不同,这群特殊的竞拍者目光紧盯着底盘——那里藏着他们真正的目标:一块容量衰减至68%的锂电池。2025年以来,这里的报废电动车销量暴涨200%,而撑起天价的正是曾经被视作“废弃物”的动力电池。
澳洲“电池猎人”崛起:退役电池撑起音乐节供电
“两年前还没人在意这些电池,现在我们得提前三天蹲守拍卖信息。”锂电池维修专家安德鲁·查德威克的“二手电池销售”公司,如今成了澳洲报废场的常客。他的买家既有安装太阳能板的农户,也有需要离网电源的矿业公司,甚至还有音乐节主办方。
让电池成为抢手货的核心是其“剩余价值”。电动汽车对电池容量要求极高,当容量降至70%以下,续航里程会大幅缩水,车辆便面临报废。但对储能场景来说,这样的电池仍是“宝藏”——其功率是普通家用储能设备的5倍,足以满足低强度长期使用需求。
昆士兰阳光海岸的朋克音乐节就上演了生动案例。因担心超负荷用电影响周边商户,这场活动曾被迫推迟。最终,MyNu Energy公司用12块退役电动车电池拼装成移动储能拖车,不仅支撑了全场扬声器、餐车的全天供电,结束后还能通过太阳能充电备用。“比柴油发电机安静无臭味,剩余电量还能给周边摊位应急。”公司联合创始人约翰·迈勒直言,这种“二次利用”模式正在澳洲快速普及。
随着比亚迪海豹、名爵ZS等中国电动车在澳洲市场占比提升,“电池猎人”的选择更丰富了。查德威克透露,中国品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尤其受欢迎,“相同衰减程度下,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次数比同类多30%”。
中国不玩“小打小闹”:从技术突破到千亿产业
当澳洲还在民间自发回收时,中国已建起全球最完整的退役电池利用体系,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应用全面领跑。2025年山东清洁能源博览会上,云储新能源的“动态可重构技术”引发轰动,这项源自清华大学的技术彻底解决了退役电池的“短板效应”。
“传统储能系统中,一块电池损坏就会拖累整个组串,而我们能让每块电池单独发挥最大效用。”公司董事长张明介绍,通过能量数字化管控,退役电池无需拆解就能直接模组化利用。内蒙古华电10MW/34MWh储能电站正是典型案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它完全由电动车退役电池组建,年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
技术突破催生了产业爆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退役动力电池预计达93万吨,梯次利用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早已布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站”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落地,既服务于电网调峰,也为充电桩提供应急电源。
在商业模式上,中国形成了“车企回收+第三方处理+电网应用”的闭环。比亚迪推出“电池银行”服务,车主换新车时可将旧电池折价存入,后续还能分享储能收益;宁德时代则与国家电网合作,将退役电池用于分布式储能项目,实现从“车用电”到“网用电”的价值延伸。
全球竞速:回收法规与技术路线的博弈
退役电池的价值挖掘,本质是新能源时代的资源争夺战。2025年8月,欧盟《2023/1542法规》正式生效,强制要求电池生产商承担从收集到回收的全部费用,且禁止通过合同转移成本。这一法规倒逼车企加速布局梯次利用,大众、宝马等企业纷纷与中国储能公司合作获取技术支持。
相比之下,英国仍允许通过合同分摊成本,与欧盟形成监管分歧。而中国早已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车企负责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给予梯次利用企业税收减免。这种“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让中国在回收效率上占据优势——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已达95%,远超欧盟的78%。
技术路线上的差异更显差距。欧美主流仍采用“拆解回收原材料”模式,虽能提取锂、钴等资源,但能耗高且污染大。中国则坚持“梯次利用优先”,先用于储能、基站等场景,待彻底报废后再回收材料。测算显示,一块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可提升40%,相当于每回收1万吨电池减少1.5万吨碳排放。
未来挑战:安全与规模的平衡之道
尽管前景广阔,退役电池利用仍面临不少难题。查德威克就曾遇到过电池组内部短路的情况:“不同品牌的电池管理系统不兼容,随意拼装存在安全风险。”这也是澳洲目前以小型应用为主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规模化应用同样面临考验。随着退役电池数量激增,电池型号杂乱、状态不均等问题逐渐凸显。对此,云储新能源的动态可重构技术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智能管控适配不同状态的电池,使系统安全性提升80%。同时,中国正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池溯源平台,从生产到退役全程记录数据,为梯次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政策层面的完善也在推进。欧盟新法规虽强化了责任,但高昂的回收成本让车企承压;中国则通过“绿电补贴+碳积分”双重激励,鼓励企业参与梯次利用。业内预测,到2030年,仅中国梯次利用市场规模就将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
从澳洲拍卖场上的“寻宝热”,到中国的千亿级产业布局,退役电动车电池正在改写“废弃物”的定义。正如迈勒所言:“这些电池不是终点,而是能源转型的新起点。”当技术突破遇上政策引导,曾经的工业垃圾正变成绿色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