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将过往几期音频节目配上画面,制作成视频播客上传B站,收获了不俗的完播量和粉丝数。
两人对坐,麦克风相伴,镜头在对话者之间切换。
一度只闻其声的播客,正快步走向视频化,视频播客成为新焦点。
“自节目开播六年来,我们始终以声音为主要媒介与大家相遇……”
面对镜头,文化沙龙类播客《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这样介绍。
他将过往几期音频节目配上画面,制作成视频播客上传B站,收获了不俗的完播量和粉丝数。
罗永浩、陈鲁豫、于谦等名人纷纷入场,节目切片在社交平台被频频转发,带动这一形态的升温。
风起之下,多个互联网平台集体布局,争夺这一内容赛道。
网络上“视频播客一年赚百万”的说法,更让不少普通人心动。
然而,随着关注度增加,《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却“断更”了。
对于一档每周更新两期节目的播客来说,视频播客的人力与时间成本是纯音频播客的四五倍,这让他一时难以承受。
多家机构数据显示,中文播客听众在1-1.5亿之间。
但市场大、收益小一直都是中文播客的发展难点,向视频平台迁移就更加困难,以至于中文播客常年被调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
不过,罗永浩、陈鲁豫、于谦、杨迪等知名人士陆续推出视频播客节目,更是有效带动赛道升温。
例如,罗永浩首期节目邀请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回顾其25年创业历程,时长近四小时,获得近300万播放量。
陈鲁豫的新节目则邀请陈奕迅、窦文涛等嘉宾,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不小水花。
据B站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平台视频播客消费时长达259亿分钟,同比增长超270%,用户规模突破4000万。
这类内容的核心受众,正是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从业者,他们通常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对信息质量有较高要求,渴望在快节奏的娱乐化内容之外,获得更有价值的深度对话。
为什么罗永浩、鲁豫,于谦等名人纷纷试水,扎堆做视频播客?
连月来,B站、小红书、抖音纷纷下场,为什么众多互联网平台押注视频播客因?
如何看待播客“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视频播客”能否突破播客的传统瓶颈?
未来普通人入局,面临哪些挑战?
视频播客,特别是中文视频播客,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对此,北京日报记者袁璐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播客,依然是1千个铁杆粉丝的生意,如果突破了,反而会浮躁。
在短视频的浮躁状态下,深度视频内容开始被一部分精英受众所渴望,也成为目前在短视频短平快内卷下难以突破的平台当做差异化路线。
由此,平台和意见领袖形成了共识,平台负责流量倾斜,罗永浩、鲁豫,于谦等名人通过自己在“深度报道”上的积淀进行长视频创作。
从而在内容为王的大环境下,形成观点为皇的小气候。
加上这一领域专属于有深度认知且能接地气的头部大V和名人所专属,短平快风格的顶流无法与之竞争。
一旦风口出现,就先入者王之。
不得不说,深度内容能够提升整个站点的定位价值和品牌含金量。
其未必需要极高收视率,却可以成为品牌栏目。
这是传统电视台的一贯打法,也适用于视频站点。
在直播、短视频几乎成为内容型视频主流的当下,短平快的肤浅三板斧变成了大众对视频站点的惰性思维。
这时候用深邃内容形成一股清流,就有引领风气变革的味道。
所谓视频播客,其实就是UP主的意见领袖模式。
此类内容的变现无外乎软硬广告、赞助、冠名或带货变现等。
整体跳不出当下短视频赛道的路径,只是由于视频播客更加大V化,或许更类似于传统电视访谈或专题片那样,走赞助冠名和商业植入的方式。
但此类方式带来的转换率效果不明显,更多的是品牌宣发,其目标品牌相对“市值较高”,未必容易拿下。
换言之,当下的播客,属于意见领袖、属于行业专家,普通人难以企及,也难以入局。
总体来说,移动时代,碎片化观看的体验,让长内容确实缺少竞争力,这主要是基于用户体验,即:
长视频流量消耗大、耗电量大、内容过深又不便于碎片化观赏,以及握持不便。
这种适者生存的状态,让长内容只能小众化、类型化、精英化,甚至是偏向于1000个铁粉原则。
整体来说,只是极少数人可以参与,且极为垂直的生意,属于类似纪录片一样。
叫好不叫座,知名而大众往往只知(道)名(字)的精英专属。
来源:书乐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