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世界第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7:55 1

摘要:《贵州日报》特别报道“桥见·玩转·远眺·馆藏世界第一高桥”,全方位解读花江峡谷大桥这一跨越天堑的工程奇迹与时代意义:以“横竖”视角拆解大桥高度、跨度双冠背后的技术积淀;带您飞渡北盘江,体验由此催生的云端新玩法;洞察其作为经济动脉,打破地理阻隔、畅通区域协作,提

《贵州日报》特别报道“桥见·玩转·远眺·馆藏世界第一高桥”,全方位解读花江峡谷大桥这一跨越天堑的工程奇迹与时代意义:以“横竖”视角拆解大桥高度、跨度双冠背后的技术积淀;带您飞渡北盘江,体验由此催生的云端新玩法;洞察其作为经济动脉,打破地理阻隔、畅通区域协作,提升贵州对外开放水平的深层价值;铺开“世界桥梁博物馆”画卷,凸显其“镇馆之宝”的标杆意义。

桥见世界第一

一横一竖,靠的是科技

我叫花江峡谷大桥,坐落在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之上。

我出生在一个造桥实力强劲、家世显赫的“宗门”——贵州,也只有贵州,才能建设世界最高的桥。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脉众多、地表崎岖,人们只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里已建和在建桥梁超过3.2万座,包揽前三名在内的世界高桥前100名近半数席位。

2017年,位于北盘江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以565米高度,问鼎世界第一高桥。

这一纪录仅保持了8年。打破世界纪录的,还是贵州桥。

2025年9月28日,同样在北盘江上,我凭借桥面距峡谷水面625米的高度,刷新世界第一高桥纪录;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实现“世界山区峡谷第一跨”。

一横一竖,皆是硬核科技。桥梁工程师们一路殚精竭虑,用多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和工艺,让我成功飞越花江大峡谷。

你是否想了解这背后的奥秘?我的身上,藏着许多精心设计的秘密,接下来为你一一道来。

我的手臂是主缆,提得起8座埃菲尔铁塔

主缆,是一座悬索桥最核心的受力构件。两根主缆,就像两只手臂,紧紧拉起桥面,是悬索桥的生命线。

全球范围内,跨度超过400米的悬索桥超百座。我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山区峡谷第一跨”,主要是因为手臂够有力、超强大。

“你的手臂能使出多大力气?”我的回答是——提得起8座埃菲尔铁塔。

从建桥之初,设计团队便开始为我的手臂操心。想在花江大峡谷上方建设特大跨径桥梁,需充分考虑气候变化、风力,对大桥受力和寿命等方面的显著影响。

以风为例,峡谷的风陡然增大,形成的巨大推力最终传递给主缆。主缆承受的拉力会瞬间增加,若不是特别结实,便会面临主缆断裂、大桥垮塌的危险。

花江大峡谷。尹刚 摄

一般情况下,悬索桥的主缆钢丝抗拉强度都是1860兆帕(MPa)。离我不远的安顺坝陵河大桥,用的便是这一强度。

但是,1860兆帕(MPa)的钢丝,无法应对花江大峡谷14级的极强风力。2023年3月至10月,历时7个月的技术攻关,经多方创新研发,我的主缆钢丝抗拉强度提升至1960兆帕(MPa)及以上,而且钢丝直径仅5.7毫米,直径比最初设计的1860兆帕(MPa)还少了1毫米。

91根钢丝组成1根索股,217根索股组成1根主缆。整座大桥2根主缆共由39494根钢丝组成,长度可围绕地球赤道转两圈半。

每根主缆承载能力可达4万吨,两根主缆便可承载8万吨。1座埃菲尔铁塔重达1万吨,因此我的两个手臂完全可以提起8座埃菲尔铁塔。

当然,手臂不光力气大,还布满灵敏的“神经网线”——智慧索股,这是植入大桥主缆索股的一种光栅光纤传感装置。主缆上一共有3条智慧索股,右幅主缆设置2条,左幅主缆设置1条。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也有智慧索股,但只能测主缆内部的温度、湿度。在此基础上,我应用了世界首创的超长应变智慧索,可测主缆内部的应力应变。

如何操作?大桥外部一旦受到任何影响,主缆内部光纤便会像弹簧一样发生形态变化。这时,智慧索股便像神经网线一样,迅速搜集主缆内部数据,并传递到“大脑”分析、反馈,管理人员可在后台直观看到主缆内部的健康情况。

主缆的抗腐蚀和防火能力也是顶呱呱。钢丝采用锌铝镁合金镀层,本身就有极强的防腐能力。主缆外缠绕三层不同的防火材料,可实现在1100摄氏度的火场持续燃烧106分钟。

经工程师们估算,若大桥上发生火灾,消防队员从安顺关岭自治县或黔西南贞丰县赶到现场,不会超过30分钟。

我和工程师们的共同目标是:100年不锈不坏。

我的肩膀是索鞍,是世界首创的锻焊式索鞍

我的两个主缆,重达1.8万吨。若直接压在主塔上,强大作用力不仅会破坏主塔,也会使主缆被主塔尖锐边缘磨损,造成巨大安全隐患。

这种情况下,主索鞍尤为关键。主索鞍是安装于主塔柱顶部的一个装置。它像肩膀一样,稳稳接住主缆后,让它平滑转弯,把巨大的重量均匀地传递给主塔。

值得骄傲的是,我拥有世界首创的锻焊式索鞍,长约19米、宽约3.8米、高约3.2米。

这一制造工艺诞生的背后,是对贵州桥梁工程师们的严峻考验。

传统的索鞍制造技术为铸造式、铸焊式,生产的索鞍内部容易产生气泡、裂纹,且重量太重,不利于山区运输、吊装。锻焊式,更适合超大跨度的超级工程。

2023年初,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下,《悬索桥锻焊式索鞍创新技术研究》正式开题。在多方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悬索桥锻焊式生产和施工的成套科研成果。

索鞍材料经反复锻打,主索鞍、散索鞍重量比铸焊式索鞍分别降低26%、31%,整体强度却提高44%,可适应更大跨度、更大载荷、更强承载能力。

2024年3月23日,索鞍开始全面起吊施工。为保证锻件产品质量、减轻吊装运输重量,鞍体被分成三块,吊至塔顶后拼接。

目前,整座大桥拥有4个主索鞍、4个散索鞍。位于主塔顶端的主索鞍,安上了翠青色的鞍罩,并将在罩中安装除湿系统,保证鞍室内湿度低于50%,有效地延长主缆和索鞍的寿命。

我的眼睛是北斗,定位安装2.1万吨的钢桁梁

想要“横竖”都拿第一,本就绝非易事。而要在“地球裂缝”之上实现,难度更是超乎想象。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的便是花江大峡谷。由于存在1850米主峰到370米河谷的地势落差,峡谷白天和晚上温度差异极大。

2024年9月4日,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永 摄

对人而言,天凉加衣、天热减衣,十分简单。主缆架设,却无法如此灵活。由于钢材会热胀冷缩,工程师们只好白天架设主缆,晚上待钢材恢复正常后调整位置。

对一般的大桥而言,传统的主缆施工方法是人工观察、辅以仪器检测。然而,夜间光线不充足、山间易产生大雾、大风等影响,均会影响主缆架设精度。

2022年6月,多家科研院所及单位工程科研人员开展了《悬索桥主缆智能化安全架设关键技术》的课题研究。

2024年9月4日,在花江峡谷大桥超过700米高的猫道上,工人在进行施工作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永 摄

通过一年半的不断攻关,我有了一双慧眼——北斗。

通过在主缆上安装北斗定位终端,实现对主缆三维坐标的实时动态监测。随后,智能软件控制系统会通过内置算法,计算出主缆的空间位置及变化,实时调整主缆,稳、准、快完成主缆施工。

这双眼睛用处还很多。

钢桁梁作为大桥的“骨骼”,吊装位置和姿态十分关键。由于地形复杂、跨径大、重量重,吊装施工难度极大。结合北斗定位技术,建设团队创新研发出第四代智能缆索吊装系统。

新系统比前三代复杂,由一键吊装系统、本地集中控制系统、北斗定位系统等10个系统融合集成,并安装30余套高清摄像头及各类传感器。操作更简单,整个钢桁梁吊装过程中,通过北斗定位,跑车、吊具等位置将实时反馈到一键吊装系统等,轻松实现起重、牵引、自动调节位移。

仅2个月时间,总重约2.1万吨的钢桁梁便安装完成,创造了新的贵州建桥速度。

9月28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世界桥梁史的纪录,再一次由贵州定义;人类基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边界,再一次被拓展。

玩转世界第一

上下左右,耍的是心跳

“能成为第一批开车过桥的人,我太激动了,为家乡有这样的超级工程感到骄傲!”9月28日下午2时,刚驶过花江峡谷大桥的李开伦难掩兴奋。“我早就想好了,国庆期间要带家人把这座桥里里外外玩个遍!”这座世界级大桥正式通车,对李开伦来说,不仅是一条跨越天堑的通道,还是一场早已计划好的全家之旅。

李开伦常年往返于贞丰与关岭两地,对过去的山路记忆深刻:“以前走老路要2个多小时,弯多路险,雨天还容易滑坡。现在2分钟就能到,这座桥真是咱们的‘幸福桥’!”驶过桥面时,他特意在桥中间放慢车速,让家人拍下峡谷的壮丽景色。“桥面又宽又稳,风景太震撼了,一定要发朋友圈和抖音,让外地朋友也看看家乡这座世界级大桥!”

花江峡谷大桥的魅力,远不止于通途,它本身即是一道风景。随着大桥通车,一系列沉浸式旅游业态也将陆续开放,让游客真正实现从“过桥”到“玩桥”的体验升级。

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航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摄

从云渡服务区出发,坐上摆渡车前往大桥主塔底部,即可搭乘高速观光电梯,以最高每秒4米的速度攀升,仅1分钟就能抵达主塔顶端。360度全景视野在此豁然展开,脚下是深邃峡谷,眼前是翻涌云海,仿佛置身天际。

敢于挑战的游客可以来到桥廊玻璃观光大厅,踏上4厘米厚三层夹胶玻璃,配合5D特效装置,在云雾缭绕中体验“凌空行走”的刺激。每踏出一步,都是勇气与视觉的震撼。

登高望远之余,还可在桥塔顶部的云端咖啡厅小憩片刻。这里引入世界冠军咖啡品牌,让游客在品味香醇咖啡的同时,将壮丽峡谷风光尽收眼底,实现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花江峡谷大桥桥塔顶部的云端咖啡厅。(图/唐波)

追求刺激的游客会爱上酷玩空中公园。这里不仅有令人心跳加速的蹦极、空中荡绳等项目,还设有高空观景平台和竞速跑道。待到夜幕降临,300米长的灯光水幕秀在峡谷中璀璨亮起,以天地为幕,演绎光与水的浪漫交响,为精彩一日画上完美句点。

从“路过”到“玩透”,从“看桥”到“融景”,花江峡谷大桥以“桥旅融合3.0”的升级,重新定义了一座桥的价值。

远眺世界第一

山里山外,闯的是天地

花江峡谷大桥,通车了!这不仅仅是一座桥,还是一条“超级链接”。

“链接”地理空间,更“链接”发展动脉。

车轮滚滚,跨越山海,将进一步畅通区域协作的通道,资金、技术等能通过大桥涌进来;优质农产品、铝制品等也能送出去,进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一桥飞架,为区域经济发展加装了一个助推器。安顺市将以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重塑区位优势,推动“交通+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黔西南州,大桥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催生区域发展新动能,打开农产品出山新通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大桥连接两岸,也链接未来。期待以此为契机,最大程度释放“桥通人通,财通运通”的乘数效应,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条新通道上奔流不息,共同谱写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馆藏世界第一

前世今生,破的是宿命

如果桥梁会说话,贵州大概是全世界最喧哗的地方。

3万多座桥梁在这里扎堆,全球最高桥前100名中,贵州占了近半席位,并包揽前3名。

若将视角升至苍穹,一幕更为壮阔的图景徐徐展开——连绵的峰林与深渊之间,3万余座桥梁如针线般穿梭,将大地的裂痕逐一“缝合”。古人笔下“沸声如雷”“望洋兴叹”的天堑,如今只需几分钟便可飞跃。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贵州已然成为一座露天的桥梁实景博物馆,悬索桥、斜拉桥、拱桥、梁桥……各种桥型,在这里似乎都能找到堪称范本的杰作。

为何一定是贵州?答案藏于大地褶皱之间。

长江与珠江在贵州交锋亿万年,切割出深谷、天坑、地缝,也留下了“地无三尺平”的宿命。

这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山峦叠嶂,望山跑死马。“山的那边是什么?”贵州小孩都会这样追问。

早在南宋,贵州人便建起本土现存最早桥梁普济桥,希望开启跨越山河的征程。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现代。即便人员匮乏、技术落后,1959年12月,花溪松柏山桥以40米主跨的成绩,成为当时国内最大跨径的石拱桥,记录着“改写命运”的决心,也锚定了贵州现代桥梁的新起点。

地表是刀刃般的峰丛,地下是迷宫般的暗河。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修建道路和桥梁?贵州人偏要当“解题高手”——

山拦路?世界首座山区峡谷千米级跨径桥梁坝陵河大桥,硬把1小时山路缩成4分钟。

谷太深?平塘大桥是在群峰间立起332米的世界最高混凝土桥塔。

崇山峻岭?鸭池河大桥主跨800米,如一道钢铁长虹横跨奔流不息的河流,是世界最大跨径钢桁梁斜拉桥。

花鱼洞大桥等4座贵州桥梁斩获有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更了不起的是,贵州桥梁还在不断超越自己。

曾以565.4米桥面高度问鼎“世界第一高桥”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如今迎来更具突破性的继任者——花江峡谷大桥。

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是贵州中西部的纵向大通道,是区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经济大动脉。而花江大峡谷阻断了通道,且无法避绕。

建桥,唯一选择。峡谷,非跨不可。

花江峡谷大桥生长在“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之上。625米——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1420米——是“山区桥梁跨径之最”。

在贵州桥梁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这个超级工程坐稳了“镇馆之宝”的位置。“我们不是冲着世界第一去的,而是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成了世界第一。”

垂直的崖壁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复杂的山体地貌让桥梁建设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峡谷风、大幅度跨径……倒逼着建设者们不断创新突破,设计出挑战极限的桥梁结构方案。

“横竖都是第一”,最关键的“灵魂”便是科技之光。

读懂了“风”的语言,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抗风屏障;采用全球首创的“智慧缆索”技术,为不可更换的“筋骨”植入了一套神经感知系统;在混凝土浇筑中,自主研发智能温控系统;就地取材,用废石打碎制成的机制砂;整合智能技术的“数字大脑”,即“数字桥梁”平台……目前,这座大桥已获得授权专利21项,多项技术成果被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

一桥飞架,跨越天堑。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变为2分钟,打开了山门的钥匙,体现了贵州人“遇山架桥”的发展智慧,铺就了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当3万多座桥连成路,曾经困住人们的山河,反而成了最震撼的展台。当大桥飞架群山峡谷,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正阔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欣欣 唐波 杨诗雨 杨瑶

祝庆庆 周强 王潇 范力

桂榕 宋洁 李允凤

黄飞鸿 方林

编辑 徐然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