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春“补血”:一手套现2.5亿,一手引国资入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20:39 1

摘要:9月24日,一则来自华西证券的公告,揭开了川酒名企剑南春集团的资金困局。公告显示,作为华西证券持股6.79%的第四大股东,剑南春计划减持不超过1%的股份,预计套现约2.55亿元。

9月24日,一则来自华西证券的公告,揭开了川酒名企剑南春集团的资金困局。公告显示,作为华西证券持股6.79%的第四大股东,剑南春计划减持不超过1%的股份,预计套现约2.5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00年作为发起人股东入股以来,剑南春25年间首次计划减持这笔金融资产,其公告中直言原因为“流动资金需求”。

在白酒行业整体进入深度调整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家曾与茅台、五粮液并称“茅五剑”的老牌名酒,其增长乏力、高端化受阻的经营现实已非秘密。此次通过出售金融资产“补血”,无疑是其内部压力的一次公开显现。

减持计划披露前不久,剑南春的股权结构刚刚发生了一次重大变更。9月12日的工商信息显示,绵竹市国有资产事务中心(下称“绵竹国资”)以1.37亿元认缴出资,获得剑南春集团14.51%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是自2003年改制为民营企业后,时隔二十一年,国资首次重返剑南春的股东席位。

一边是为解“流动资金”之困而首次出售长持资产,另一边是引入地方国资作为重要战略股东。这两项紧密相连的资本运作,不仅揭示了剑南春当下的经营困境,也可能预示着这家因历史问题而长年无缘资本市场的酒企,正在为未来的上市之路扫清障碍。

套现2.55亿元

剑南春此次减持华西证券,公告中的“流动资金需求”六个字,背后是公司近年来持续承压的经营基本面。

根据华西证券的公告,剑南春计划在2025年10月27日至2026年1月26日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2625万股华西证券股份。以9月24日收盘价9.71元/股计算,此次顶格减持将为剑南春带来约2.55亿元的现金流入。

这笔资金对于剑南春而言,或是一剂缓解压力的“急救针”。近年来,剑南春的增长已现疲态。根据四川省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数据,剑南春2024年的营收为169.41亿元,而其在2025年新春贺词中披露,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仅为3.74%,这一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曾稳居行业前三的“茅五剑”,如今在营收规模上已被远远甩开。

增长放缓的根源,在于其长期以来对单一产品的过度依赖。在现任总经理乔愚接棒后,公司延续了其父乔天明时代的大单品战略,核心产品“水晶剑”对公司整体收入的贡献占比据估算在八成以上。然而,这把年销售额超百亿的“利剑”,正面临价格倒挂的严峻挑战。

自2024年底以来,“水晶剑”的市场成交价便持续低于其410元/瓶的出厂价。三方平台“今日酒价”9月25日的数据,52度水晶剑的市场价为405元/瓶,仍处于倒挂状态。价格倒挂不仅严重侵蚀了渠道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也损害了品牌价值,为其全国化扩张和高端化转型蒙上阴影。

为打破单一产品依赖和价格天花板,剑南春近年来在高端化上动作频频。从联合三星堆博物馆推出“青铜纪”系列,到推出定价1818元/套的“皇家剑南春”礼盒,公司试图向上突破,但市场反响平淡,高端化转型难言成功。

除了经营层面的压力,2023年,剑南春原董事长乔天明因行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4亿元,同时被要求返还私分的国有资产及收益。这笔巨额罚金,无疑也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减持已持股25年的金融资产,成为剑南春缓解流动性压力的直接选择。

新增绵竹国资为股东

在剑南春宣布减持计划的12天前,一场影响更为深远的股权结构变革已悄然完成。

9月12日,剑南春集团完成工商变更,新增绵竹国资为股东。绵竹国资通过认缴1.37亿元出资额,获得了公司14.51%的股权,成为仅次于四川同盛投资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增资后,原第一大股东四川同盛投资的持股比例从74.14%下降至63.06%。根据《公司法》,股东持股比例若低于三分之二(约66.7%),将失去对公司修改章程、增减资、合并分立等重大事项的绝对控制权。这意味着,乔氏家族对剑南春的绝对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国资的回归,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对剑南春二十多年前一桩历史旧案的呼应。

剑南春前身为国营绵竹酒厂。2003年,在时任董事长乔天明的主导下,公司启动私有化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由管理层组建的四川同盛成为最大股东。然而,这次改制的过程和结果,在后来引发了巨大的争议。2015年,乔天明因此事接受调查,并最终在2023年被判刑。法院的判决,为国资的重新入场创造了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绵竹国资的1.37亿元出资,其出资方式在工商信息中登记为“债权”。业内普遍分析认为,这笔债权很可能与当年改制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关,即以“债转股”的形式,市场化地解决了历史问题。

国资的入局,对正处困境的剑南春而言,其战略意义远大于财务层面。

首先,是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政府背书。剑南春作为地方经济支柱和就业大户,国资的直接持股,将增强供应商、经销商等合作伙伴对其长期发展的信心,有助于修复此前因创始人案件而受损的品牌公信力。

其次,是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国资作为重要股东进入董事会,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家族式管理烙印,建立更为规范、透明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平衡各方股东利益。

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搁置已久的IPO之路扫清障碍。剑南春历史上曾因股权纠纷等问题,始终未能成功上市。此次国资入股,被视为解决了其上市道路上最大的历史包袱。在国资加持下,剑南春后续的资本运作,包括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乃至最终实现IPO,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综合来看,剑南春此次“一手卖股,一手引资”的组合操作,逻辑清晰。减持华西证券是为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战术性选择,而引入国资股东,则是着眼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治理结构、谋求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布局。

来源:快马财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