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技领域将阿里巴巴视为全球超级云平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7:17 1

摘要:当杭州云栖小镇的梧桐叶飘落在阿里云年度大会的签到处,一场关于全球云计算格局的重新排位,已在分析师的研报里悄然展开。9月24日,美国花旗银行分析师艾丽西亚·亚普的一份研报搅动资本市场:维持阿里巴巴(NYSE:BABA)“买入”评级,同时将目标价从187美元直接上

花旗把阿里目标价飙到217美元!凭什么说它是“全球超级云”?云栖大会藏着关键答案!

当杭州云栖小镇的梧桐叶飘落在阿里云年度大会的签到处,一场关于全球云计算格局的重新排位,已在分析师的研报里悄然展开。9月24日,美国花旗银行分析师艾丽西亚·亚普的一份研报搅动资本市场:维持阿里巴巴(NYSE:BABA)“买入”评级,同时将目标价从187美元直接上调至217美元,单日涨幅预期高达16%。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估值调整,研报里那句“阿里巴巴是全球仅有的5-6个全栈AI服务超级云平台之一”,相当于给阿里云贴上了“世界级玩家”的身份标签——而这一切的底气,都藏在刚落幕的2025云栖大会里。

先搞懂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全栈AI服务超级云平台”?在当下的云计算赛道,“卖算力”早已是基础操作,真正的门槛在于能否把“算力、算法、数据、场景”捏合成闭环。简单说,企业客户要的不是一台台冰冷的服务器,而是能直接落地的AI解决方案——比如工厂里的质检AI模型、医院里的影像分析系统、电商平台的智能推荐引擎。花旗口中的“超级云”,必须具备自主研发的底层芯片、能承载复杂模型的云操作系统、覆盖全行业的算法工具,以及支撑这一切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目前能同时拿稳这四张牌的玩家,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美国有亚马逊AWS、微软Azure,中国则以阿里云为代表,这也是花旗将其划入“5-6个俱乐部”的核心依据。

云栖大会上的两个细节,直接戳中了花旗上调预期的“痒点”。第一个是阿里云发布的“飞天智算平台4.0”,这套系统能把训练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时间从过去的30天压缩到11天,成本降低40%。要知道,现在全球AI企业都卡在“算力瓶颈”上——训练一次GPT-4级别的模型,电费就要烧掉几百万美元,时间成本更是拖不起。阿里云的突破相当于给AI产业踩了一脚“油门”,大会现场就有超过200家企业签订合作,其中不乏新能源车企、生物医药公司这类对算力需求暴涨的行业。第二个亮点是“通义千问3.0”的商业化落地,这款大模型不仅能写代码、做设计,还能直接接入企业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帮工厂自动优化生产排程。某头部家电企业现场展示的案例显示,接入通义千问后,其供应链库存周转效率提升了18%,这正是企业客户最愿意掏钱的“硬价值”。

花旗上调目标价的核心逻辑,说到底是“收入预期+成本优化”的双重利好。从收入端看,2025年全球AI云服务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增速更是达到3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阿里云作为国内市场份额长期稳居第一的玩家(2024年Q4数据显示占比38.5%),自然能吃到最大的蛋糕。花旗预测,仅AI相关业务就能让阿里云2025年营收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45%。更关键的是资本支出的“效率拐点”——过去三年,阿里云在张北、乌兰察布等地建了8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突破300万台,现在这些基础设施开始进入“产能释放期”,新增客户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太多硬件,边际成本直线下降。这就像开工厂,前期建厂房买设备花了大钱,一旦满产,每多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都会变低,利润空间自然就打开了。

可能有人会问:阿里云的“超级云”地位,真的稳吗?要知道,国内还有腾讯云、华为云虎视眈眈,国际上AWS、Azure更是盘踞多年。但从两个维度看,阿里云的壁垒已经形成。一是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阿里云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自研芯片“倚天710”,现在最新的倚天810芯片性能比上一代提升20%,功耗降低15%,这让它在算力成本上比依赖进口芯片的竞争对手少了10%-15%的支出。二是场景落地的深度。作为从电商起家的云平台,阿里云最懂企业的“真实需求”——比如帮淘宝商家做智能选品、帮菜鸟优化物流路线,这些场景积累的经验,能快速复制到制造、金融、医疗等行业。就拿制造业来说,阿里云已经服务了超过5000家工厂,从汽车焊装车间的AI质检到服装工厂的柔性生产,沉淀了上百个可复用的解决方案,这不是靠短期砸钱就能追上的。

再看资本市场的信号,花旗的研报不是孤例。就在云栖大会结束后,高盛、摩根士丹利也先后发布报告,上调阿里云的盈利预测。高盛分析师在报告中提到,阿里云的“AI+云”融合战略,已经从“概念阶段”进入“收入兑现阶段”,2026年有望实现首次盈利超过200亿元。更有意思的是,一些长期关注科技股的基金经理开始加仓阿里——某头部公募基金的三季报显示,其持仓阿里的比例从5.2%提升到7.8%,基金经理在季报里写:“阿里云的AI商业化速度超出预期,这是当前科技股里少有的‘高增长+低估值’标的。”

不过,也要清醒看到挑战。全球云服务市场的竞争正在升级,AWS今年推出了“AI助手服务”,直接帮企业做模型训练和部署;微软Azure则把OpenAI的GPT-4深度集成到云平台,用户可以一键调用大模型。国内方面,华为云凭借在政企市场的优势,份额正在稳步提升,2024年Q4已经达到22.1%。阿里云要守住“超级云”的位置,还需要在AI模型的迭代速度、行业解决方案的丰富度上持续发力。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AWS已经能帮药企加速新药研发周期,阿里云虽然也推出了相关服务,但在顶级药企的合作案例上还需要更多突破。

回到阿里集团本身,云计算早已不是“副业”,而是核心增长引擎。2024年Q2,阿里云营收占阿里集团总营收的18%,同比增长32%,是所有业务板块里增速最快的。更重要的是,云计算正在和阿里的电商、物流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比如菜鸟用阿里云的算力优化全球物流网络,让国际快递时效提升30%;淘宝用通义千问的大模型做智能客服,响应速度从10秒缩短到1秒,这些协同不仅提升了阿里整体的运营效率,也让阿里云的客户粘性越来越高。

现在再看花旗给出的217美元目标价,其实藏着对中国“AI+云”产业的长期信心。2025年,中国正处于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从政府的“东数西算”工程到企业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都在为云计算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阿里云作为这个赛道的领头羊,其发展轨迹已经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兴衰,更折射出中国科技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过程。

云栖大会的最后一天,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阿里云的CEO在演讲结束时,展示了一张卫星云图——那是阿里云在太空部署的“云节点”测试画面,未来几年,这些太空云节点将和地面数据中心形成“天地一体”的算力网络。从地面的服务器集群到太空的卫星节点,从电商的智能推荐到工厂的柔性生产,阿里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超级云”的未来。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花旗的研报或许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